孙存济

来自国立浙江大学维基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孙存济(1912-1999)
孙存济,1912年生,浙江乐清人。幼年在家乡白象小学接受启蒙教育,少年时入温州中学读初中,接着进入杭州高级中学,1935年毕业于浙江省立医药专科学校(现为浙江大学医学院)药学系。曾任广西省立医学院附属医院、江苏省立医政学院、江苏医学院附属医院、陆军制药研究所药师、药物研究员,中央研究院药物研究所技士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技师、副总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等职,1988年超龄退休。 1999年9月24日,在上海因病长逝。
解放后,孙先生的科研工作进入黄金时期。50年代进行过治疗血吸虫病各类锑剂化合物和巯基化合物的合成,在南氨酸结构测定和全合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60年代后,转入神经心血管药物领域。其中南瓜子氨酸的合成和结构研究工作,在国际上是首创的。他的研究突破了我国过去药物合成方面仅仅进行仿制的局面,为创立我国具有定向独立的基础研究打下了扎实的根基。中草药是祖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他在这方面进行了不少新的研究,取得巨大的成果,如三莲心碱结构的研究上,通过甲基莲心碱的两次降解及氧化,获得对甲氧基笨甲酸及三甲胺,证明莲心碱是苄荃四氢异喹啉类生物碱,并确定其中两个羟基的位置在取代苄荃的位置在取代苄基的对位,该工作和上述南瓜子氨酸的结构工作,被中科院院部评为优秀科学研究成果,并在1982年连同其他研究成果,以《中草药活性万分的研究——12种新有效成份的发现》为题发表,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孙存济数十年以国家的需要、人民的需求确定研究课题。建国初期,我国医学科学的起点是低的,而且许多研究领域是个空白,他没有在困难前畏缩,当应迎头赶上,自力更生筹建实验室,努力为新中国的医药化学的事业开拓科研新课题,为培养后辈鞠躬尽瘁。1985年,孙存济与国内20位著名科学家一起获得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50年的荣誉称号。

孙存济出身乐清北白象镇车头村一户耕读世家,父亲孙觉(养初)先生,曾东渡扶桑求学,四年后因长兄病故回国,即自学中医,为左邻右舍义务治病。
孙先生十个子女,有七个是大学生,连同女婿、媳妇,一家人共有十四人大学毕业。孙存济为第三子。
孙存济夫人左钧为浙医专同班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