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志成

来自国立浙江大学维基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姚志成(1930.2- )
姚志成,上海川沙人,1930年生,1955年9月毕业于浙江大学机械系铸造专业,同年分配到国营第112厂(现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冶金专业一名技术员。1990年2月退休。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974—1990年,姚志成连续荣获沈飞公司劳动模范及优秀党员;1978年获“沈阳市劳动模范”及“优秀党员”;1984年荣获“辽宁省劳动模范”;1986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6年获“航空工业部劳动模范”;1992年获“航空工业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曾获“沈阳市委中直企业优秀共产党员”、“沈阳市岗位学雷锋标兵”、“最美沈阳人”、“沈阳市优秀共产党员”、“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辽宁最美老党员”。

姚志成小学毕业后到上海一家私营粮店当学徒。他的少年时代,正如国歌中所唱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他目睹了祖国山河破碎。1949年上海解放后,姚志成加入了当地工会和团组织,开始接受党的教育。他说,这是自己人生中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次转折。“没有党,我可能一生碌碌无为;没有党,我上不了大学,更别说进沈飞了。”
1953年姚志成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国庆这一天他盼到了录取通知书,录取单位正是他梦寐以求的浙江大学机械系。姚志成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在知识的海洋里酣畅淋漓地搏击着,他自觉底子薄,告诫自己:只有“猛学”,比别人付出更多才行。他说:“浙大教师扎实理论知识和精湛的讲课艺术,让这个农村出来的我听得如痴如醉,大开眼界。”大学时代是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深受浙江大学求是精神的影响,“浙大给了我一生钻研的快乐,给了我攀登航空技术领域高峰的底蕴。”
1955年,正是中华沸腾、亿万人民齐心协力建设新中国的年代,毕业于浙江大学机械系铸造专业的姚志成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满怀报国激情,冲破亲人的阻拦,告别了繁华的上海,只身来到沈阳,追求小时候的航空梦想,成为飞机城中冶金专业的技术员。
来到沈飞后,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使他清醒地认识到: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想当好金属材料的“内科大夫”,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远远不够,必须继续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科学知识,才能实现投身建设祖国航空事业的心愿。从那时起,他在工作学习、钻研技术之余,还在晚饭后步行到八九里外的辽宁大学攻读外语,风雨无阻,一学就是四年。
姚志成陶醉于金属结构世界,精心于研究突破,一项专业干到底。从进入沈飞干金相分析专业,一直到退休,默默干轰轰烈烈的事;退休后仍在原工作岗位干了30多年,他不求名利,低调平实地工作着。早年一起入厂的同事,大都当上科长、处长,多少次升迁的机会摆在眼前只差他点头,但他舍不得金相室岗位,仍坚持在原有岗位上尽职尽责地工作。一茬又一茬人都退休离开了岗位,他一如既往坚守,情真志坚,在航空工业产生了“90后”(90多岁)和“90后”(90年代后出生的)同台工作、令人惊叹的景象。
如今的沈飞金相室,由姚志成和其他几位老同志一起创建。那时,金相室只有一间简陋的办公室,三四个人围在一台苏联支援的二手金相显微镜旁边开展研究分析工作。技术资料几乎没有,为了学习先进专业知识,姚志成四处寻找国外资料,白天利用工余时间学,下班后在家接着学。他自学了俄语、英语,随后就能阅读和翻译外文专著。经他翻译的外文资料有数十套、10余万字。经他收集整理的技术资料多达300余万字,典型试样和缺陷标样达到400多件,涵盖了金相专业各个领域,是不可多得的资料库和样品库。年轻同事都说:“姚老师的大脑就是一部金相知识和失效分析技术的活字典、教科书。”半个多世纪以来,姚志成先后解决了上百项科研生产关键难题,其中10多项属于重大科研生产项目,保证了国家装备质量,节约资金数百万元。
姚志成常对身边的年轻人说:“在党旗下宣誓后,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就应该是毕生追求。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岗位、什么场合,都不要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有没有这个意识,大不一样。忘了‘我是党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就会淡化,就很难自觉用党规党纪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党员的先进性也就难以体现。”在姚志成的鼓励和带动下,金相室涌现出许多“先进生产工作者”“党员之星”等优秀代表,金相室也被列为公司的“共产党员责任区”。
姚志成说,他最近在读《中国精神读本》,“我们从事航空事业的人,必须要有一股精神。只要不倒下,我就每天来‘上班’。”在员工眼中,姚老是航空战线上的“保尔(文学人物保尔·柯察金)”,在他身上彰显了“任何情况下都不怕困难”的高贵品质,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战胜自己,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成为新中国的航空事业的钢铁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