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洵钧

来自国立浙江大学维基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周洵钧(1917- )
  周洵钧,有机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长期从事化学教学工作,坚持加强和拓宽基础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培养了大批人才。在科研方面,他主要从事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在有机合成中应用的研究,取得了高水平的成果。

  周洵钧,又名翰章。1917年2月15日出生于浙江省镇海县新老周村,不久举家迁居上海。周洵钧自幼聪颖,学习刻苦,各科成绩名列前茅。因受“科学救国”思想的影响,格外重视理科,于1935年考入中央大学化学系。当年加入中国化学会为仲会员,在高济宇、张江树、袁翰青、赵廷炳、倪则埙等著名教授指导下勤奋学习,广采博收,课余时间积极参加科研实践。抗日战争开始,学校从南京迁至重庆,在艰苦的环境中,他既受到老师们的学术思想和高贵品德的熏陶,又受到师生们和社会上爱国思想和行动的深刻影响。
  1939年大学毕业后,周洵钧曾先后任昆明同济大学物理化学助教和重庆中央大学有机化学助教。他不仅教学认真负责,而且富有正义感,不谋私利,乐于助人,在教师和学生中享有较高的威信,1940年被选为助教会主席。当时重庆物价上涨,助教工资低微,有家室负担者更为困难,因此助教会要求学校为助教加薪10元。几经交涉,校方始终不同意,以致全体助教集体请假达两个月之久。最后,校长竟对他们进行了镇压。斗争虽然失败,却使他认识了当局的真实面目。1944年周洵钧去重庆李家沱中一化学厂任技师,在那里虽然增加了一些生产实际经验,经济待遇也有所改善,但因他不适应工商界的习惯,一年后又回中央大学化学系任讲师并兼管系储藏室。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学校准备迁回南京,他不辞辛劳主持了全系仪器药品的装箱运输工作,将中央大学化学系师生在抗日战争期间历尽千辛万苦保存下来的科研教学设备和材料,安全妥善地运回了南京。
  1948年,周洵钧赴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留学。在有一百多人参加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他以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三门第一,物理化学第二的成绩名登榜首。此后2年中他所学的各门课程成绩都是A,1950年获得硕士学位。这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传到了美国,强烈的报国热情促使他向校方提出终止学习,立即返回祖国的请求。教授们爱惜他的才华,有的劝他留在美国完成博士学位的学习,有的要为他介绍工作。周洵钧却归心坚定,不为所动。当时中美关系紧张,美国政府采用许多办法,设置各种障碍阻扰他回国,但他设法克服困难,于1950 年3月回到了杭州。
  回国后,周洵钧担任浙江大学化学系副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浙江师范学院化学系副教授、系副主任。1958年浙江师范学院改为杭州大学,此后一直在杭州大学化学系执教并担任系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欣欣向荣的气象使他深受鼓舞,他不仅将满腔爱国热忱倾注于教学、科研工作,还积极投入了思想改造等政治运动。从1951年起,当选为浙江大学工会委员、浙江师范学院工会主席、杭州大学工会主席、副主席。他和工会其他干部一起,热心为教职工解决生活困难,举办各种业务进修班,组织开展丰富多采的文娱体育活动。工会工作搞得生动活泼,受到群众称赞。他曾于1958年作为浙江省工会代表团成员参加了中华全国总工会第八次代表大会。1978年起担任浙江省政治协商会议第四、五届委员,并担任浙江省化学会副理事长和浙江省高等学校化学学科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多年。1985年,他以68岁高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不断更新教材 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早在青年时期,周洵钧就认为要摆脱中国科技的落后状态,必须用最先进的科学理论知识来武装中国青年。因此,他在教学中不断更新教材,把学科发展前沿的新成果反映到教学中来。有机化学这门课程他教过多年,而每年他都写出新的讲稿。随着科学的发展,他又开出了有机化合物系统鉴定法、化学文献、理论有机等课程。“文化大革命”中断了我国的对外文化交流,连国外的科技期刊也不能与读者见面。而此时的国际有机化学领域中,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刚刚提出,波谱分析技术开始广泛应用,过渡金属有机化学、生命化学蓬勃发展……。目光敏锐的周洵钧看出了这些新进展的深远意义,为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拉大而焦急。当他重新接触到国外专业文献时,就孜孜不倦地钻研新理论和传播新技术,相继开出了高等有机化学、有机化合物波谱分析、过渡金属有机化学等课程,编写出版了《有机化合物波谱分析基础》一书,是当时在国内较早传播这些新知识的学者之一。“文化大革命”前后,杭州大学化学系毕业生在中国科学院所属有关研究所和某些高校的研究生招生考试中获得出色成绩,是与周洵钧和他的同事们的努力分不开的。
  在教学中,他十分重视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实验技能的培养。他认为大学教育要给学生打下广博坚实的专业基础,培养起自学能力和严谨正规的作风。才能使他们在毕业后适应社会的需要,有发展后劲。因此,他在授课前总是精心准备,仔细斟酌重点、难点,讲课内容充实,逻辑性强,说理透彻,深入浅出,语言精炼严密而不失幽默,板书图表工整清晰,安排巧妙,很吸引学生,教学效果很好。他精湛的讲课艺术不仅受到学生们的欢迎,也为同行们称道。1981年7月在青岛由教育部举办的“有机化学教学讨论会”上,他向全国各综合性大学的有机化学教师做了示范教学,并做了《自然丰度13C核磁共振》的专题报告。然而他对自己却总不满足。他常用:“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的名言来激励自己。
  周洵钧既严于律己,又严格要求学生。他规定研究生凡选修一门课程就必须参加考试,不得旁听了事。他本人在出考题时,总是坚持亲自解答一遍才付印。他的课上经常有测验,而且批分很严。他还经常到各实验室巡视,发现学生实验操作不规范,就立即指出,还常常用实例说明不规范操作的危害,使闻者口服心服。当他发现同一基本实验操作在不同的实验课中有教法不一致的问题时,就把各课程的实验教师集中到大教室,示范标准的操作法,使全系实验教学达到统一、正规。
  1978年研究生制度恢复后,周洵钧为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培养方法和科研选题殚精竭虑,制订了高标准的实施方案,全面培养文献查阅、科研设计、动手实验、思维、表达等方面的工作能力,期望年轻一代在科学事业中有所建树,有所创造。1985年他参加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硕士授予质量检查团,考察了华东、华北10个单位的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硕士点,对我国研究生培养工作提出了很好的意见。1986年周洵钧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认为博士生导师。他执教半个多世纪以来,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

采取制订进修计划、建立报告会制度等措施 培养了一批青年教师
  为了办好杭州大学化学系,周洵钧特别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他亲自为青年教师制订进修计划,指导他们进行科研。60年代初,周洵钧曾亲自为他们讲授专业英语和有机化合物英语命名法。他教得非常认真,每星期测验一次,成效显著。在此基础上,周洵钧制订了教研室读书报告会制度,每2周进行1次,轮流报告世界上有机化学的新进展,并开展讨论。这一制度加速了教师的知识更新,活跃了学术气氛。他还经常组织试讲、听课、教学检查等活动。对初上讲台的青年教师尤其关心,有时他亲自来到教室,悄然坐在学生中听课,然后再给讲课者仔细分析其成功与不足之处,对讲课人帮助很大。
  在青年教师面前,周洵钧既是严师又是慈爱的长者,亲切和霭,平易近人,求教他的人很多,而他总是有问必答,不厌其烦。同时,他还积极为中青年教师创造锻炼发展的机会,有计划地安排他们业务进修。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化学系一支坚强的教学科研梯队已初具规模。他还协助引进了一批大型仪器设备,改善了实验条件。从1984年起杭州大学有机化学被确认为浙江省的重点学科。
  此外,周洵钧对生产实际问题也很重视。1961年他带学生到嘉兴化工厂参加技术革新。当时该厂双酚A的生产很不稳定,缩合反应常常不是没有发生,就是形成焦糊状废品,浪费了大量原料。周洵钧在车间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通过小试找出了问题的症结,帮助工厂改革了工艺,使生产得以顺利进行。1965年暑假他又带学生到嘉兴化工厂参加生产实践,看到该厂生产苯甲酸是用铬酸氧化甲苯的方法,污染严重,能耗很高,便向厂方提出改用钴盐催化的空气直接氧化法,这是当时最经济合理的先进方法,在资料不全的情况下,他冒着危险亲自试验,取得了小试成功。后来嘉兴化工厂采用了此法,提高了生产效益,减少了污染并降低了成本。因此厂里的工人和干部都很敬重他,与他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进行金属有机化合物合成的基础研究取得了高水平的成果
  1954年周洵钧开始儿茶素的研究工作,获得了一些初步结果;1963年,开始进行有关二茂铁的研究工作,是当时国内在金属有机化学研究方面起步较早的单位之一。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不久被停止。1978年以后,周洵钧又开始了金属有机化学研究。他认为:“传统的有机化学只涉及碳、氢、氧、氮、硫、卤素等少数元素,而元素周期表中极大多数的金属与类金属元素也能形成有机化合物,这是一个有待开发探索的大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近20年来国际上金属有机化学的研究工作特别活跃,而我国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单位还不多。”于是,他带领有机化学教研室闯入了这一研究领域。十多年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下,研究了碲、硒、钼、钛、钐等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合成以及作为有机化学试剂在有机反应中的应用,提供了一系列新的有机合成方法,发表了一批高质量的论文,其中有些载于国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引起了国际同行的重视。例如:周洵钧发现在非质子极性溶剂中制得的碲氢化钠具有较强的亲核性,它可以直接与一些卤代芳烃反应生成碲酚,继而经空气氧化制得一类重要的有机碲化合物——二芳基二碲醚。此法与传统的格氏试剂法相比,不仅有路线短、操作简便和产率较好的特点,而且可以制备格氏试剂所不能合成的含羰基、卤素等基团的二芳基二碲醚和吡啶类杂环二碲化合物。又如:他研究了硒氢化钠和碲氢化钠等试剂与羧酸酯、羧酸卤代烷基酯、碳酸酯、磺酸酯、氨基甲酸酯以及缩醛、缩酮等化合物的反应,提出了一系列羧基、羟基、磺酸基、氨基和羰基等官能团的保护方法和去保护新方法。这些方法一般都具有条件温和、选择性好、后处理方便、收率高等优点,有的只需用催化量的硒、碲试剂,方便、经济,为有机合成提供了新的手段。1989年我国10位著名化学家在鉴定他主持的“金属有机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的鉴定意见中称:“该项目是当前国际上有机合成基础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取得的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周洵钧治学态度严谨,他不轻易动笔,写了论著,也不急求发表,而须经再三检验后,才发表。一次,他发现了一个新的合成方法,论文已被一国外刊物接受;但在出版前,当他看到新到的国外期刊中已有类似内容发表,就立即写信撤回原稿。
  周洵钧对待工作极为负责,他年逾古稀,身患肝肾疾病,仍坚持为研究生开课。“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不公正对待,在系办工厂劳动,负责测涤纶分子量,不仅操作一丝不苟,还设法装置了降、升温双向恒温器,使该项测定在高温天气下也能准确无误。
  他为人正直诚恳,对待同志一视同仁,对领导有意见也敢于批评。秉公办事,以身作则,反对拉关系、搞派系等不正之风。献身科学,不求闻达,帮助别人完成论著不惜费时费力。有的科研工作是在他指导和参加下完成的,但论文发表时却不肯署名,还多次拒绝得奖和扬名的机会。他谦虚谨慎,克己奉公,为公事邮寄,总是自付邮资,从不报销;应得的指导费他不拿,却给教研室做活动基金。处处为人师表,令人敬仰。
  此外,周洵钧的兴趣十分广泛。他爱好音乐、文学,擅长打排球和乒乓球,懂得种花养草,喜欢与年轻人交谈。多方面的爱好不仅使他视野开阔,思维敏捷,富有独创精神,而且使他胸怀宽广,历经坎坷而不失乐观向上的精神。周洵钧为我国的科学繁荣和教育昌盛贡献了全部力量。
(邱玫)

简历
1917年2月15日 出生于浙江省镇海县。
1939年 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
1939-1940年 任昆明同济大学化学系助教。
1940-1944年 任重庆中央大学化学系助教。
1944-1945年 任重庆李家沱中一化学厂技师。
1945-1948年 任中央大学化学系讲师。
1948-1950年 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1950-1952年 任浙江大学化学系副教授。
1952-1958年 任浙江师范学院化学系副教授、系副主任。
1958年— 任杭州大学化学系副教授、教授、系副主任,中国化学会理事,浙江省化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
1994年6月1日 病逝于杭州。

主要论著
1 周洵钧,唐愫,钱逢麟等.浙江省茶叶的几种主要成分比较.浙江师范学院学报,1956(2):119-124.
2 唐愫,周洵钧,洪琳.“摊放”和“不摊放”对龙井茶成分的影响.浙江师范学院学报,1956(2):125-126.
3 周洵钧.超亲核试剂在多肽合成中的应用.化学试剂,1981(4):33-36.
4 周洵钧.核磁共振.见:基础有机化学示范教学(邢其毅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55-76.
5 周洵钧,邱玫.双环戊二烯基二氢化钼对芳香含氮化合物的还原作用.第二次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4.142-143.
6 周洵钧,饶晓文.双新薄荷烷基环戊二烯基二氢—及二氯—化钼的合成.有机化学,1984(5):363-365.
7 周洵钧.有机化合物波谱分析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8 蒋寅宾,周焱,周洵钧.双新薄荷烷基环戊二烯基二氯化钼偶极矩的测定.无机化学,1986,2(3):101-104.
9 周洵钧,吕平.碲氢化钠还原亚胺的方法.有机化学,1986(1):60-61.
10 吕平,李建庆,周洵钧等.在碲氢化钠作用下一步合成仲胺.有机化学,1986(6):447-448.
11 吕平,陈邦池,周洵钧等.A convenient Method for the Preparation of Dialkyl Telluride.Synth.Communi.,1986,16(14):1849-1854.
12 陈坚,周洵钧.有机硒和碲化学的新进展.有机化学,1987(5):331-341.
13 陈坚,吕平,周洵钧.碲氢化钠对α-二酮的部分还原及对RnXO(X=N,As,S;n=2,3)的脱氧.有机化学,1987(6):459-462.
14 陈坚,周洵钧.Facile Cleavage of 2-Haloethyl Esters with Sodium Hydrogen Telluride. Synth. Communi.,1987,17(2):161-164.
15 陈坚,周洵钧.A Novel O-Alkyl Cleavage of Carboxylic Esters Effected by Tellurium Reagents. Synthesis, 1987 (6):586-587.
16 孔方明,陈坚,周洵钧.A Facile O-Alkyl Cleavage of Esters with Sodium Hydrogen Selenide. Synth. Communi., 1988, 18 (8):801-804.
17 周洵钧,黄志真.The Deprotection of Methyl Carbamates by Sodium Hydrogen Telluride. Synth. Communi.,1989, 19 (7, 8): 1347-1349.
18 吕萍,范伟强,周洵钧.A Novel Cleavage of Five-Membered Cyclic Acetals Using Sodium Hydrogen Telluride. Synthesis, 1989(9):692-693.
19 黄志真,周洵钧.Selenium-Catalyzed Deprotection of 2,2,2-trichloroethyl Esters with Sodium Borohydride. Synthesis, 1989(9):693-694.
20 孔方明,周洵钧.Reduction Cleavage of Sulfur-Sulfur Bonds with Sodium Hydrogen Telluride. Synth. Communi.,1989,19(18):3143-3149.
21 陈国强,王哨天,周洵钧.Dichloro bis (η5-cyclopentadienyl) molybdenum catalyzed reduction of organic halides by sodium borohydride. Transition Met. Chem.,1990, 15:236-238.
22 黄志真,周洵钧.Selenium-and Tellurium-Catalyzed Deprotection of 2-HaloethylEsters by Sodium Borohydride. Synthesis, 1990(7):633-634.
23 刘建飞,邱玫,周洵钧.Direct Synthesis of Some Diaryl Ditellurides from Aryl Halides. Synth. Communi.,1990, 20 (18):2759-2767.
24 李建庆,包伟良,周洵钧等.A Convenient Method for the Preparation of Dialkylditellurides and Diaryldiselenides. Synth. Communi.,1991,21 (6):799-806.
25 陈传峰,邱玫,周洵钧.A Convenient Method for the Preparation of Diaryl Tellurides and Diaryl Selenides. Synth. Communi., 1991, 21 (17):1729-1734.
26 邱玫,陈传峰,周洵钧.Partial Reduction of α-Diketones by Sodium Hydrogen Selenide. Synth. Communi., 1992, 22 (11):1529-1534.
27 李建庆,吕平,周洵钧.Convenient Synthesis of Diaryl Tellurides, Synthesis. 1992(3): 281-283.
28 刘波,徐才丁,周洵钧.一种合成硒脲及α-氨基硒唑的新方法.中国化学会第七届金属有机化学讨论会论文摘要集.杭州,1992.373.
29 徐才丁,周洵钧.一种合成二烃基硒醚的新方法.中国化学会第七届金属有机化学讨论会论文摘要集.杭州,1992.374.
30 徐才丁,金鹏,周洵钧.由酮合成对称二烃基二硒醚的新方法.中国化学会第七届金属有机化学讨论会论文摘要集.杭州,1992.375.
31 金鹏,徐才丁,周洵钧.一种由醛合成对称二烃基二硒醚的新方法.中国化学会第七届金属有机化学讨论会论文摘要集.杭州,1992.376.
32 阮明德,吴政杰,周洵钧.含稠环萘醌的硒的合成.中国化学会第七届金属有机化学讨论会论文摘要集.杭州,1992.377.
33 王瑾,周洵钧.胺烷基化苯骈三氮唑与NaTeH的反应.中国化学会第七届金属有机化学讨论会论文摘要集.杭州,1992.383.
34 王瑾,周洵钧.胺烷基化苯骈三氮唑与NaSeH的反应——二烃基二硒醚的合成.中国化学会第七届金属有机化学讨论会论文摘要集.杭州,1992.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