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祖基

来自国立浙江大学维基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吴祖基
  吴祖基 1915年6月15日诞生于江苏南京市,郑州大学教授。微分几何、数学教育。

  (一)
  吴祖基,祖籍江西婺源,祖父因家贫到南京造币厂做工,后在南京定居。父亲吴达夫当过钱庄学徒,后就读于测绘学校,毕业后在南京大石桥测绘局做一名绘图员。母亲韦干珍勤俭持家,凭着父亲每月50元的薪金,使得七口之家尚能温饱。父亲看不惯官场恶习,读书、工作时常路过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前身),觉得大学教授可以远离官场,
  故经常对儿子说:“再穷也要供你读大学,盼你发愤读书,做一个有学问的人。”
  吴祖基5岁读私塾。初小时的学习成绩并不令人满意。升入高小后,难度较大的四则应用题激起了他的学习兴趣。此后,学习成绩上升,常得满分。终于1928年考入南京最好的中学——南京中央大学实验学校。初中阶段,他迷上代数和英语,同时酷爱球类运动。每天一早他就到操场朗读,一有空就演算习题,所以初中毕业时,他的体格发育很好,学习成绩也名列前茅,获免试直升高中。这一时期,讲授大代数的周怀衡老师(现为安徽大学教授)引人人胜的讲解使吴祖基对数学更加迷恋,他除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习题外,尚感到难题太少,遂省吃俭用,到旧书店买回一些参考书,终日沉迷于数学题海之中。在高中阶段,他又增读了德语。由于他英语底子好,又勤学苦练,所以德语也学得很出色,每逢外籍教师来上课,总是派他去迎送。后来,他感到要看的书太多,时间不够用,为了提高时间的利用率,他别出心裁地给自己制定了一个作息时间表:课后尽情地在操场上运动,晚自习教室不安静,他读外语,8点左右到宿舍就寝,早上3点钟就轻轻地起床,到教室学习。这样,既能保证充足的睡眠,又能提高学习效率,他觉得效果很好。整个高中阶段都是这样度过的。然而,对数学的迷恋,却造成了他对语文学习的忽视。语文老师常任侠对这个品德端正、不苟言笑的学生很关注,为了警告他偏科的倾向,好几次语文成绩给了他59分,但他仍不以为意。直到高中毕业投考大学,因作文成绩不合格而落第时,他才醒悟过来。此后,他发愤学古文,练各种文体的作文。经过一阶段的努力,他不但文笔流畅,而且还练出了一手秀丽的小楷。1936年,吴祖基以优秀的成绩考上了浙江大学数学系。父亲东拼西借为他准备了上学费用。入学后校方知道他家境贫寒,为他申请了江西省的奖学金。当他第一次拿到奖学金1〇〇块大洋时,赶快到邮局给父亲汇去还债。为了不辜负家乡父老的恩德,吴祖基学习更加发奋。为了阅读国外文献资料,除英、德语夕卜,他还旁听法语,并且自修意大利语。
  1937年七七事变后,吴祖基热血沸腾,投入到了抗日救亡运动中去,并被选为学生自治会秘书长,组织抗日宣传。他积极组织演唱“大刀进行曲”等抗日救亡歌曲,同时还组织同学在校内外演出宣传抗日的活报剧,激发大家的爱国热情。同学们同仇敌忾,抗日情绪空前高涨,有些同学投笔从戎,打日本鬼子去了。1937年H月由于局势恶化,竺可桢校长坚决主张学校西迁,并在迁移过程中,利用空袭间隙坚持上课。迁校大军边行军、边学习,经建德、泰和、宜山,于1940年初到达遵义。就是这样,在战争环境下、在日寇飞机轰炸的间隙中,吴祖基陆续听了苏步青教授讲授的高等几何、微分几何,陈建功教授讲授的复变函数论等课程,不仅顺利地完成了大学学业,而且通过苏、陈二师创办的讨论班受到良好的熏陶和训练。讨论班分甲、乙两类。甲类讨论班是全系教师、研究生及髙年级学生都参加的论文宣读会。宣读者可以宣读别人或自己的论文,然后与会者提出问题,由宣读者解答。乙类讨论班则是就某本书的内容进行宣讲,然后与会者提出问题由宣讲者解答。每次苏、陈二师都亲自参加,并且提出问题最多。这种讨论会不仅可以测试宣讲者基础课程的熟练程度,锻炼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且可以选拔人才。吴祖基通过这种讨论班提高很快,以优异的成绩,于1940年大学毕业。
  这一年,苏、陈二师正式开始培养研究生,一共选两人:陈建功老师选定了曾任北京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的程民德,苏步青老师选的就是吴祖基。苏步青老师在射影微分几何方面有深入研究,造诣极高,吴祖基就选定了这一领域的课题进行研究。在攻读硕士的两年中,他更加勤奋努力,曾经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思考、演算,从而完成了他的第一篇论文。当时,这个年仅20多岁的青年人竟有些驼背,甚至头发也开始秃顶了。不久,他又完成了这一论文的姊妹篇。当两篇文章相继在讨论会上宣读时,受到与会者的一致好评,并得到陈省身教授的欣赏。后来,这两篇文章在美国的同一期数学杂志上一并发表。
  在苏步青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吴祖基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1942年获硕士学位,并留在浙大数学系担任讲师。
  1946年,吴祖基随校自贵州湄潭迁回杭州。
  1947年秋,经陈省身教授推荐,吴祖基被清华大学数学系聘为专任汫师。
  解放后,吴祖基任清华大学工会组织部长。1950年晋升为副教授,还担任中国数学会主办的《数学通报》编辑。其间还参加了校方为教师举办的俄语速成班。
  1952年院系调整,吴祖基被调到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除科研外,他以较多精力致力于教学工作和教材建设,除讲授“微分几何”等课程外,还为高年级专门化方向开设“射影微分几何”等选修课程。他与裘光明等合作翻译了前苏联狄隆涅与拉伊可夫的《解析几何教程》和拉舍夫斯基的《微分几何教程》,促进了我国髙等院校数学教材的建设工作。
  1958年,吴祖基由北大调至郑州大学,此后他一直在郑州大学工作,曾担任数学系主任和中国数学会理事、河南省数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

  (二)
  郑州大学是1956年新建的综合性大学。吴祖基教授调来时,数学系的许多工作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他为郑大数学系的建设和发展投入了巨大的精力。
  首先,他抓了师资队伍的建设。1958年数学系仅有正副教授6人,其余大多是刚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针对这种情况,他主持制订了“数学系师资培养规划”,明确提出了师资队伍建设的长远目标和具体措施,以期使这些青年同志尽快达到副教授水平。例如:他强调青年教师必须“站稳讲台”,把搞好教学放在首要地位。要求大家多读参考书,下功夫大量演算习题;同时组织了高等代数、微分几何、数学分析等多个讨论班,吴祖基亲自讲授点集拓扑和微分几何的部分内容,并提出问题和大家一起讨论。这些措施对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不仅为搞好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为以后的科研工作进行了很好的准备和训练,许多教师回忆起来都感到获益匪浅。与此同时,还选送部分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进行深造和从事学术研究,比如为选送陈国旺同志赴捷克留学,他就做了多方努力才促成此事。这些同志后来大多成为数学系教学、科研的骨干和中坚,其中有些成为国管省管专家、博士导师和学术带头人。
  其次是完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改革。经过几年的努力,到60年代初,数学系基础数学专业不仅有了完整的课程体系,并且逐渐开出了一些新颖的选修课和专门化课程。在抓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他对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等重要基础课程尤为关注,亲自选定大课和习题课讲课教师,并经常去听课,及时收集同学们的意见,反馈到教学小组,和教师们一起讨论教材的处理方案和教法的具体改进,鼓励教师制作教具,利用模型进行辅助教学。他明确表示“大胆干,出了问题我负责任”,给这些课程组的教师增添了信心和力量。在他的支持和关怀下,对这些课程的改革进行了较多的探索和尝试。这一阶段的工作使这两门重要基础课的课程建设有了良好的开端,并对教学梯队的形成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再次,他特别强调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他鼓励同学们刻苦学习,在可能的情况下自修课程,并且提出了有关免修、免试的一些建议和办法。他殷切期望郑大数学系能够培养出高质童、高水平的人才,能够有人进人数学研究的“前沿阵地”。经过多年的努力,这些愿望已经开始变为现实。
  第四,重视资料室的建设。他深知资料的重要性,曾亲自拟定目录,经过多方筹划与努力,购置了许多重要的数学期刊和资料。到60年代,数学系资料室已初具规模。后来他又委托肖而广教授兼管这项工作,使数学系资料室不断充实,发展到现在的信息资料中心,已有藏书3万多册,期刊杂志230余种,并开始进行微机管理。
  在上述工作中,吴祖基教授也很注意和其他领导的配合,发挥系务委员会和全体教师的作用,特别是得到了作为副系主任的吴亲仁教授的密切配合和大力协作。
  吴祖基教授卓有成效的工作,为郑州大学数学系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郑州大学数学专业是河南省首先获得硕士授予权的专业,现在的郑大数学系已有3个硕士点,1个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基础数学专业连续多年被评为河南省重点学科。
  作为河南省数学会理事长,吴祖基教授对河南数学界的学术交流活动十分关注,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亲自出面邀请了周毓麟、秦元勋、陈景润等专家来郑作学术报告,开阔了河南数学界的视野,促进了研究工作的深人发展;他对一些中青年数学工作者提出的模糊数学的概念给予支持使其得到健康发展;多次领导并主持了河南省中学生数学竞赛,对于发现、培养、选拔人才起了很好的作用。
  70年代由于特定历史环境,不能搞数学研究,吴祖基开始关注数学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鉴于优选法、统筹法在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方面的作用,他于1974年参加了以华罗庚为首的“优选法、统筹法推广小分队”,奔波于河南、广东、广西、山西、陕西等地。1975年在西安“推优”时,因前列腺炎急性发作动了手术。此后,高血压病、冠心病日见严重,屡犯心绞痛,工作已力不从心,于1987年离休。

  (三)
  40年代,浙大数学研究所的几何研究方向集中在射影微分几何学和黎曼几何学。在这些方向上,日本、美国、意大利及捷克等国家的学者都曾经做了不少工作,曲线论及曲面论已基本形成,而与曲面共变的渐近直纹面及初步提出的渐近弦纹面尚无深入研究。吴祖基经过潜心钻研和大量计算,获得了两系与曲面有关的二次曲面,其中一系称为“渐近截曲面”,另一系称为“弦截曲面”。这两系二次曲面均在曲面一点的二阶领域里面,是比较有意义的构图。由于这两系二次曲面与曲面的关系密切,且由此可导出曲面的射影共变构图,因此,对射影微分几何学从与曲面共变的直纹面入手的研究扩大到对曲面本身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并且可以推广到非同位曲面以及仿射空间。这些结果用传统的方法是得不到的,代表了这个领域的最新成果,它们都发表在美国DUKE数学杂志上[1,2]。以后,其他数学工作者引用到这方面的内容时,称这两系二次曲面为“吴氏二曲面”。
  经过进一步的探讨,吴祖基于1946年得到仿射空间中很多曲面的仿射不变量,例如两系仿射二次锥面,两系仿射不变的三次曲线等,还进行了其他曲面的仿射不变性质的研究。这一系列结果都发表在美国的《数学杂志》上。
  解放初期,前苏联数学界在射影微分几何领域里,有莫斯科大学以菲fe可夫教授为首的学派、列宁格勒大学以亚历山大洛夫教授为首的学派作为代表做了不少领先工作。尤其是后者,在“以多面体逼近凸曲面的整体性”方面所作的工作,在数学界引人注目,颇受赞许。他们用几何学方法研究(椭圆)方程,并把这方面的工作推广到黎曼空间,取得了卓越成就。为了推动我国整体几何领域的研究工作,吴祖基在1956—1958年间,经多轮协商,与前苏联科学院院士、列宁格勒大学校长A.D.亚历山大洛夫教授共同签署了“关于合作开展整体儿何研究”的协议,并承担了这方面的国家项目。为此,他先后译注了亚历山大洛夫教授的《凸曲面的内蕴几何学》以及作者为德译本所作的附录,在我国开创了整体几何研究的先河,为把整体几何介绍到我国作出了贡献。在此期间,世界数学权威杂志《德国数学评论》(Zeruralblatt)还邀请他担任评论员。吴祖基先后就10多篇整体几何方面的学术论文为该杂志撰写了评论文章,不仅为整体几何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而且还使国际数学界对中国的整体几何研究有了新的认识。遗憾的是,与列宁格勒大学的合作由于中、苏两国关系恶化而中断。i958年吴袓基由北大调到郑州大学数学系,曾有意组织力量继续整体几何领域有关课题的研究。但是,由于环境及条件的制约,给研究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多困难,使得这方面的工作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1966年夏,吴祖基作为河南省第一个被揪出来的“反动学术权威”,遭受到种种磨难,连与国际数学杂志的通信也被作为里通外国的证据而加以审査,最后完全失去了基本的工作条件,终于导致了这方面研究的夭折。
  对于这段历史,吴祖基充满遗憾,对于我国整体几何研究工作未能很好地开展,他非常痛心,常为此自责。他希望这项研究工作能够后继有人,为此,在可能的情况下,他总是对有志于此的青年人给予力所能及的指导和鼓励。

吴祖基主要论著目录
  [1] Systems of Quadrics assc^cialed with a point of a surfacet !• Duke Math.Journal, 1943. 490-513.
  [2] Systems of Quadrics associated with a point of a surface,II • Duke Math •Journal, 1943, 515-530.
  [3] Study of a surface by means certain associat ruled surfaces in affme space,Amer. Math. Journals 1947,801-814.
  [4] A note on ihe Asymptotics Chord Quadrics of a surface. Science Record^Academia Sinica $ 1949, 345 - 350.
  [5] Asyn平todc Chord Quadrics of a Non • Kolonomic surface,Science /feport, Tsing ^Hma Uruv} 1950,441 -450.
  [6] Non" holonomic Asymptotic principal quadrics> Science Record f Academia S/nica,1951,101 -107.
译著
  [7] 解析几何教程,狄隆涅与拉伊可夫著(与裘光明等合译),高教出版社出版,1954。
  [8] 微分几何教程,拉夫斯基著(与裘光明合译〉,高教出版社出版,1956。
  [9] 凸曲面的内蕴几何学,A.D.亚历山大洛夫著,科学出版社出版,1962。

  作者简介
  李泽民 生于1940年6月。河南偃师人。1962年毕业于郑州大学数学系。郑大教授,《中国人知识库》副主编。传主的学生。
  吴英格 1949年9月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郑大化学系。郑大图书馆副馆长。传主女儿。

来自 《中国现代数学家传 第4卷 》 - 程民德主编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