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鸿声

来自国立浙江大学维基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吕鸿声(1926-2012)
  吕鸿声,蚕业学家与昆虫病毒学专家。我国家蚕发育生理学、病理生理学与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
  
  吕鸿声,1926年3月23日出生在江苏省溧阳县洙溪村的农民家庭,因家庭经济困难,初小肄业后只能务农。
  1938年,陈毅率领的新四军江南第一支队,在邻村办起了 完全小学,在离家巧里的新昌村办起了光华中学,使他有了继续上学的机会。1939年秋季,他跳级插班进前马小学六年级, 1940年,考进光华中学抗日战争期间,6年中他被迫转学4次。1943年,溧阳最后一次沦陷,他只得偷越日军的封锁线,负笈跋涉步行几百里转学安徽绩溪小山村里的江苏第五临时中学。这段岁月在他的幼小的心灵形成一个理念:要富国强民,要为民族争气,就必须掌握现代科学与先进技术。以苦为乐,专心读书,成绩优异。语文教师尹哲生老夫子的题词:“用志不分,乃凝于神;锲而不舍,吾见其成"是对他的终身勉励。对吕鸿声选择专业起导向作用的是陈桢所著《生物学》,以及挚友史探径在苏州中学听周玉田讲授生物学的详细笔记和(美)谈明所著的《普通化学》。
  1946年夏,他考入刚从贵州湄潭迁回杭州的国立浙江大学,以第一志愿录取在化学工程系。被誉为东方剑桥的浙江大学在竺可桢领导下,学术风气浓厚,学生选择院系也比较自由。文、理、农、工、医、法、师范七个学院的开课,都可自由选修或旁听。就这样,吕鸿声在化学与生物两大门类的学科海洋中自由遨游,最后选择了生命科学并与家蚕结下了不解之缘。1949年,办理正式转系手续,并在1950年读完修学分毕业于蚕桑系。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1950年,他在杭州参加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4年,在镇江加人中国共产党。
  1950年,吕鸿声被分配到南京的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前中央农业实验所)蚕桑系(后迁镇江成立华东蚕业研究所,即现在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在孙本忠博士指导下开始了家蚕发育生理学、遗传学与育种学的有关研究。
  1956年,吕鸿声赴苏联留学。他对G.比德尔(George Beadle)关于“一个基因对应一个酶"的假说印象极深。因而将家蚕生化遗传学作为留苏学习期间的专攻方向。他的学位论文题目为《家蚕化性的激素调节机制》。在塔什干农学院研究生部的4 年学习生活中,他访问了莫斯科、列宁格勒、基辅、哈尔科夫、梯比利西、巴库、撒马尔干等城市的有关科研教育机构,与一些专家教授建立了学术联系:有关滞育激素的实验形态学(显微组织移植手术)研究与实验遗传学(激素改变化性遗传的表型)的研究是在导师E. H.米哈伊诺夫(蚕体生理学与蚕体病理学家,20世纪50年代编有高等农业院校中文试用教材) ,与B. A.斯特隆尼科夫(CrrpYHHKOB,家蚕细胞遗传学家,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任全苏遗传育种学会会长,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的指导下,分别在塔什干农学院与中亚细亚蚕业科学研究所完成的。1960年,吕鸿声在塔什干农学院经过答辩后获Ph. D.学位。留苏4年,他不仅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长进很快,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理解了:“为学应如金字塔"的真谛,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要系统、要坚实、要深广:科学研究是创新,同时要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由浅人深、锲而不舍;要会综合运用遗传学、生理学与生化学的原方法,解析阐明生物学现象的本质或机理。这条科研路线指引着吕鸿声后半生的学术生涯。
  1960年,吕鸿声回国,看到当时蚕病危害已成为我国蚕业生产发展的瓶颈时,便毅然决定研究蚕体抗病毒的生理机制,并为其后开展昆虫病毒与昆虫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19糾年,北京科学讨论会是一次国际盛会,朱德委员长、陈毅副总理都出席了会议。吕鸿声作了题为"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studies on the gaundice disease of the silkworm, Bombyx mori L."的研究报告,其中关于脓病诱发机制的新见解,受到了好评。1965年,吕鸿声作为中国农业科技访日代表团成员,访问了除九州岛以外的日本大部分蚕业科研教育机构,获得了许多宝贵的蚕业科技信息,与不少知名的蚕业科学家建立了学术联系。
  “文化大革命"中,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体制下放,1970年用月他被调入中国农林科学院(北京)科技服务队,虽然农村蹲点进行科学普及与技术推广的时间多了,但其实验研究工作基本没有停顿。吕鸿声借北京农业科学院蚕桑组的实验室开展了家蚕人工饲料与激素增丝研究。他的宿舍与印刷厂的纸库都成了养蚕场所。1978年,他完成的“应用昆虫激素增产蚕丝的研究"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研成果奖亡国家恢复学位制度后,他担任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出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委员会第1至第3届委员。此外,他还兼任中国蚕学会第3届副理事长,《蚕业科学学报》主编;国际养蚕委员会会刊 《SERICOLOGIA》 (法国版 ) 、 《昆虫学报》、《病毒学报》、《ENTOMOLOGIA SINICA》(中国昆虫科学英文版)编委,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突出贡献科学家政府津贴。

国际家蚕内分泌学研究和应用的先驱
  家蚕化性变化的生化遗传机制研究
  首次阐明了不同化性基因型(一化性、二化性、多化性)家蚕的脑具有分辨温度、光照信号、控制咽下神经节神经分泌细胞分泌滞育激素的功能,并且首次发现滞育激素通过调节卵细胞DNA合成决定胚胎的滞育与化性变化。该成果从20世纪60年代起被苏联、捷克、英国出版的有关权威著作及国内高校教科书所引用。
  昆虫激素调节家蚕生长发育与增产蚕丝研究
  通过多学科协作研究提出安全应用保幼激素类似物(JHA,国外是作为杀虫剂研制合成的)增产蚕丝10%刁5%的有效方法和技术;同时还发现家蚕幼虫5龄早期添食植源性蜕皮激素(MH)可延长龄期、增产蚕丝,而后期处理则可提早老熟、促进上蔟吐丝齐一应用了昆虫内分泌学研究成果调节蚕幼虫生长发育,提出增产蚕丝的实用技术。使我国激素应用于家奎的规模与技术水平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地位。

揭示各种家蚕(昆虫)病毒发病机理研究病毒分子生物学监测方法
  家蚕脓病发生的生理生化学研究
  系统研究了病毒感染、环境条件、蚕体生理生化(包括遗传素质)与家蚕脓病发生的关系,提出了有关昆虫潜伏型病毒及家蚕脓病“诱发机制"的新学说,揭示了家蚕幼虫应激(stress)状态下超微量病毒感染是脓病爆发的主要原因,指出了脓病潜伏型病毒活化的实验证据不足。该研究结论在1964年北京科学讨论会上获得国内外同行专家们的高度评价,纠正了当时有关脓病诱发理论的某些错误概念,为蚕病综合防治策略充实了理论基础,对家蚕脓病有效防治实践起了指导作用。
  家蚕新型败血症“青头病"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研究
  1970年,吕鸿声首次查明家蚕“青头病"是一种新型败血症,由产气短杆菌经皮肤创伤感染后6一24小时急性致死(致死时间依剂量、毒陸、温度而异)。研究提出的化学防治法自20世纪70年代起迄今仍在全国推广应用,经济效益显著。
  棉铃虫质型多角体病毒分子生物学与细胞病理学研究
  1980年,分离获得棉铃虫质型多角体病毒北京株()a CPV. Peking isolate),系统进行了病毒超微结构、复制机理、基因组dsRNA 分子性状、病毒蛋白与多角体蛋白氨基酸组成、细胞病理、垂直传染、混合感染等一系列基础与应用研究。通过家蚕、棉铃虫、松毛虫CPVs病毒交叉感染与基因组图谱分析,首次发现:自然界野生型CPVs混合存在与共感染的普遍性,不同CPVs在原始宿主与替代宿主昆虫体内差别表达与复制的特殊规律。这不仅对家蚕胃肠型脓病的病因学及防治法获得了新启示,而且提出 CPV病毒杀虫剂标准化的必要性与质量监测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国内首次建立家蚕多体病毒载体和家蚕真核生物反应器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载体表达系统研究
  继1990年应用多角体蛋白启动子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家蚕BmNPV载体表达系统后,吕鸿声又于1992年首次分离克隆了BmNPV病毒的PIO基因,并完成了序列测定,构建了新的P10启动子通用基因转移质粒。在此基础上,国内外首次在蚕体内成功表达了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蛋白(HBVpreS2—Ag)、人颗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刺激因子(hGM一CSF)、人血凝驯因子(F、慟、慈姑蛋白酶抑制剂、植酸酶基因等,为充分利用我国家蚕生物资源,以家蚕作为真核个体生物反应器,为安全而廉价地生产基因工程有用的蛋白及疫苗,开辟了新途径。在使家蚕合成天然丝蛋白纤维的同时,也能生产价值更贵重的工程蛋白,这是家蚕生物机能开发的一大突破,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与巨大的经济效益。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复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对家蚕BmNPV的DNA聚合酶基因、解链酶基因、复制起始原点(ori)、egt 基因、lef- l基因、d 6基因、SOD基因等已进行了克隆与测序,并初步研究了这些基因或序列元件的结构与功能;为深人研究家蚕杆状病毒复制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奠定了基础;对最终揭示家蚕脓病病毒的宿主特异性、人侵复制机理以及有效促进或抑制病毒增殖的因子,从根本上防治脓病病毒危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加强国际蚕业学术交流
  1986年,他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在蚕业研究所建立了全国第二个蚕桑博士点,并亲自招收培养6届家蚕病理学与家蚕分子生物学博士研究生。1995年,在该所建立了农业部家蚕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该实验室成功地取得了多项国家专利与成果。
  1985年,他应日本农学会会长松井正直邀请,实现了事隔 20年的第二次访日,与日本蚕学会会长吉武成美及有关单位负责人达成了多项双边合作及人员交往的共识与意向,把中日两国民间的蚕业科学技术合作推上了一个新台阶。此外,还应日本科学技术基金会(JSTF)聘请,1985、1995年期间担任“日本奖" 海外提名人。 (JSTF) “ 日本奖" 是国际性自然科学技术奖 ,每年在两个学科门类遴选候选人, 奖金额与诺贝尔奖相近, 每年颁奖仪式日本国家元首天皇都要出席。 1992年 , 他任第19届国际昆虫学大会养蚕学科组第一名召集人; 1996年 , 任首届国际蚕业科学讨论会主席, 并作题为 “ Sericultural science facing the 21 e血町"的主题报告,会后被推选为国际蚕业科学与技术学会筹委会主席 , 从而把我国蚕业科学推向世界, 促进了我国与世界保国忝业科技的交流与合作,也扩大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的国际知名度。
  吕鸿声总结数十年家蚕与昆虫病毒研究经验及国内外进展,编写成70万字的专著《昆虫病毒与昆虫病毒病》,发行6300 册,获得日本、美国、苏联及我国台湾、香港同行的好评,日本东京大学、宇都官大学、京都工艺纤维大学把该书列为研究生参考书。该书的续篇《昆虫病毒分子生物学》是20世纪第一部按分类系统全面论述昆虫病毒分子生物学的理论专著,是为昆虫病毒学这一新型学科的建设完成的一项巨大工程,20開年获第12 届中国图书奖。主编出版的《家蚕遗传育种学》1982年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二等奖;“保幼激素738和蜕皮激素在蚕业中的应用"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蚕业卷》(副主编)1987年获新闻出版署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主编的《中国养蚕学》,1997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開0 年获中宣部、文化部、出版总署组织评审的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此外,他还著有《昆虫病理学》,并参编《病毒与农业》、《Progress in Ecdysone Research》(荷兰出版,Elesuer Press, 1980)等学术著作多种。吕鸿声已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与研究报告百余篇。
  吕鸿声一生以开发蚕体生物机能为终生目标,以科学实验为生活内容,以读书学习为最大享受,以获得新知为最大乐趣。
  年过古稀的吕鸿声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补读斋",以示补读平生未读书的心迹。2開0年后,他又埋头研究分析当代分子生物学发展趋势,准备用当代分子遗传学、分子病毒学、分子免疫学、分子细胞生物学与发育生物学以及昆虫生理生化学的最新知识,回顾总结蚕业科学20世纪已有的成就与21世纪面临的挑战,以期在有生之年写出一套《蚕学精义》之类的丛书,继续实现他振兴中国奎业科学、弘扬中国蚕业文化的宿愿。
  (钱纪放)

简历
  1926年3月23日 出生在江苏省溧阳县。
  1950年7月 毕业于国立浙江大学。
  1950年9月-1955年9月 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南京)任技佐,华东蚕业研究所(镇江)家蚕育种组组长。
  1955年9月-1956年8月 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习俄语一年。
  1956年9月-1960年7月 苏联塔什于农学院研究生部进修家蚕生化遗传子。
  1960年10月-1970年10月 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镇江)副研究员。
  1970年10月-1980年1月 中国农林(北京)科学院桑科技服务组副研究员。
  1980年1月-1987年10月 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镇江)副所长、所长、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
  1986年7月-2000年7月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蚕学系客座教授。
  2000年7月-现今 继续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编著《蚕学精义》丛书。

主要论著
  1 吕鸿声 当前家蚕品种改良工作中若十问题的商榷. 蚕丝通报, 1955,1(1):20-35
  2 吕鸿声.家蚕化性问题的生化遗传学研究.(I)家蚕化性的内分泌机制问题.蚕业科学通讯,1958(1):11-22;(II)家蚕休眠激素和蛹体的呼吸代谢及酶系活性.蚕业科学通讯,1959(4):192一200.
  3 ℃ XYH-meH:ropMOHaJ1bHb1fi MexaHH3M BOj1bTH3Ma y TYOBoro meKOIIPa,Bombyx mori L. CCCP Tau-rxeHT,TALIICXM,1960,162c
  4 吕鸿声,蚕卵核酸代谢的特点与体眠激素作用的生化机制.浙江农业科学,1962(8):367-369
  5 吕鸿声,庄大桓,张淑明.蚕体生理状态与其对脓病病毒的感受性.蚕业科学,1963,1(1):43-46
  6 吕鸿声,庄大桓,张淑明.蚕体核型多角体病毒增殖与生理生态条件.蚕业科学,1964,2(1):27-36
  7 吕鸿声,庄大桓,张淑明,用32P研究蚕体细胞RNA在核型多角体病毒增殖过程中的行为.原子能,19(7):635-638
  8 吕鸿声,庄大桓,张淑明.低温冲击“诱发"脓病率高低与冲击处理前后病毒感染量的关系见:中国学会“中国蚕学会19年学术年会会刊. 杭州:1964 ;118
  9 Lu Hong-Sheng, Chuang Ta-hwan and Chang Shu-ming. Physiologrcal and Biochemical Studies on the PoWhedral Disease(Jaundice)of the Silkworm. Bombyx mori L. 1964- Peking Symposium,China,PP. 145-163
  10 吕鸿声,庄大桓,蔡幼民,刘大柏.蚕体抗病机制的研究.见.中国蚕学会. 中国蚕业学会学术年会论文.广州:1996
  11 吕鸿声,蔡幼民,庄大桓,刘大柏,戴祝英.质型多角体病毒增殖与家蚕胃壁组织物质代谢的研究:(I)病毒增殖与两类磷酸酶活性;(II)病毒增殖与核糖核酸酶活性;〔III)病毒增殖与DNA,RNA含量动态.见:中国蚕学会.中国蚕学会1966年学木年会论文,广州:1966
  12 吕鸿声.国外蚕丝生产与技术·见:国外农业概况.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120-131
  13 吕鸿声,钱纪放.应用植源性蜕皮激素调节蚕儿生长发育和增长蚕丝的研究. 昆虫学报,1977,20 (2) : 47-54
  14 吕鸿声,钱纪放.蓖麻重人工饲料实用化研究进展.中国农业科学,1979(1):84-90
  15 Chou Weishan and Lü Hongsheng. Growth Regulation and Silk production in Bombyx mo巧from phytogenous ecdysteroids. In PROGRESS in ECDYSONE RESEARCH. J. Hoffmann, ed,Elsevier/North Holland Biochemical Press,1980:281-287
  16 吕鸿声,家蚕对病毒感染的抵抗性.蚕桑通报,1981(1):42-46
  17 吕鸿声.家蚕抗病育种,见:家蚕遗传育种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308-328
  18 吕鸿声,昆虫病毒与昆虫病毒病.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第一版),1985(增补版)
  19 吕鸿声,钱纪放.昆虫病理学,杭州:浙江科技出版社,1982:348
  20 吕鸿声,家蚕病毒病及其防治,见:田波、龚祖主编.病毒与农业,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50-56
  21 吕鸿声.面向经济建设加速蚕业科学研究的发展·见:农业科学发展战略问.北京:学术期刊出版社,1988:543-556
  22 储瑞银,宓冶德,吕鸿声,李载平,吴样甫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基因(preS2-S)载家蚕培养细胞内的表达.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990,22(4) 385-389
  23 吕鸿声.蚕的发育生理.见:中国养蚕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52-183
  24 吕鸿声.蚕业科学面向21世纪.蚕业科学,1992,18(3).137-145
  25 Lu Hongsheng, Qian JiFang,Zhang Min,He Jialu,Tao Li-ming. Biophysical characterigation Of the cotton bollworm cytoplasmic polyhedrosis vims Ha CPV一Peking isolate. Proceedings XIX ICE 1992,P:278
  26 张耀州,张颖,昊祥甫,吕鸿声,李载平.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p10 · 基因的克隆及核苷酸序列分析.病毒学报,1992,8 (3 ) : 280一282
  27 张志芳,张颖,吕鸿声,李载平,吴亻羊甫·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DNA 复制起始点hr3克隆、序列分析及功能鉴定.中国科学(B辑) , 1995,25(9):949-955
  28 吕鸿声.昆虫病毒分子生物学、北京:中国表业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9 吕鸿声.昆虫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与蚕体生物机能开发·见:徐俊良主编,蚕业发展与蚕丝研究,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80-85
  30 吴金美,吕鸿声,吴祥甫,& B. Braungel, M. D. Summers. 苜蓿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囊膜蛋白ODV-E18的核定向转运研究.病毒学报,2,16(3):247-251
  31 季平,何家禄,吕鸿声,吴祥甫.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egt————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病毒学报,2000, 16(1):54-58
  32 王文兵,张志芳,何家禄,吕鸿声.杆状病毒基因纟且DNA复制旌关基因研究进展.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研究进展,2000,27(3):30-35
  33 吕鸿声,张志芳,吴金美.细胞凋亡一一昆虫抗病毒感染的重要机中国蚕业,20,24(3): 4-12;24(4):4-14

参考文献
  [1] 刘瑞龙主编.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蚕业卷.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7,113-114
  [2] 蔡开松,于信风主编.20世纪中国名人辞典,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267-268
  [3] IBC,International Who's Who of Intellectuals International Biographical Center,Cambndge England, Melrose Press LTD,1995,pp:309-310
  [4] Evans J. M. International Book Of Honor. Published by American Biographical Institute,Inc United States Of Amenca, 1996,PP:141-142
  [5] 吕鸿声,中国蚕业科学一百年.中国蚕业,18(3):4-7
  [6] 李大柱主编,2000年中国风:杰出人物特辑.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0,411—412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编;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农学编 养殖卷 3.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9.07.第235-2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