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君文

来自国立浙江大学维基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史君文(1922-1998)
史君文,男,汉族,汀苏溧阳人。195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电机工程系。1950年入伍,1963年入党。1963年至1978年在21所工作期间,曾任第四研究室副主任,参加了中国首次核试验、首次空爆试验和首次氢弹试验等多次核试验。

我所认识的史君文同志
龙文澄
史君文中学毕业后,随其父在溧阳乡下教小学。抗日战争胜利后,考入杭州浙江大学电机工程系。浙大毕业后,1950年分配到军委防空军通信部工作,并参军入伍。其后,防空军并入空军,史君文随部队迁到北京。这期间,他做了许多军事通信方面的技术工作。当时通信部的迟部长能较好地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很器重他,并在工作上信任他、生活上关心他。后来,史君文和王冠玉女士结婚,还是迟部长做的大媒。
1963年初,史君文以技术骨干由空军调到即将成立的国防科委21所,和所里多数同志临时住在北太平庄总参测绘学院。1963年4月,我由西安军事电讯工程学院调到21所后,曾到测绘学院去看望21所的同志,于是我认识了史君文。据当时在该处负责21所工作的申江河同志介绍:“老史年纪虽大,但和年轻同志生活在一起,毫无架子, 能起到老同志的表率作用,临时党支部准备培养他入党。”因此,他给我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
四室正式成立前后,忻贤杰任主任,我任副主任,从此我和史君文开始并肩战斗,关系越来越密切,友谊日益加深。我俩的第一项任务是:与在石家庄的四机部19所开展协作,研制用于第一次核试验的场区程序控制系统。这个控制系统的功能是:在核爆炸前后分别按测试项目的不同要求准时发送控制信号,启动测试设备。根据试委会一次试验多方收效的要求,必须保证控制系统安全可靠、万无一失。当时四机部领导对19所指示:为了按时完成任务,要尽量采用现成技术,不搞预研。我们和19所同志,从 方案制订、电路研制、主控到各分控站的整机装配,都通力协作。19所为此专设一个研究室,我们四室前后派去协作的同志达20来人。这个系统的研制,老史自始至终都 积极参加,大部分时间常住在石家庄,对完成这项任务起了关键作用,受到19所和我所的一致好评。
有几件事特别值得一提:第一,对缺乏动手操作能力的新同志,老史给他们介绍了一般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对所采用的系统方案做了详细介绍,讲述了可靠性和使用技术的基本知识。第二,当时按苏联专家方案,传输信道采用无线,但是已从各大军区调来的从苏联进口的超短波电台,多已陈旧,质量太差。且在外敌环视下,我们采用简单的起止式脉冲信号,无密可保。因此,我提议改用有线传输,这样设备可以简化又可保密。我这个提议得到了各方一致同意。当时曾德汲同志已由北京邮电学院调来我所,他是电缆专家,由他选定通信用的铠装电缆。但是,在戈壁滩盐碱地下埋设电缆,能否抗腐蚀,我们都没有把握。史君文同志自告奋勇,到西北导弹试验基地进行考察,因为那里的地理条件与罗布泊类似。史君文了解到,该基地的铠装通信电缆,已在地下埋了十几年,并未发现任何故障。从此大家就放心了。以后由曾德汲同志负责订货,设计路由,于1964年初在场区和工程兵战士一同劳作,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了控制系统及有关单位电缆的埋设任务。第三,在19所研制的控制设备按期完成并通过验收后,老史又负责为进场做了前期的周到准备,如购置各种工具、零配件、线料、必要的消耗材料等,并且组织设计进场运输所用的木箱。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首次核试验任务圆满完成后,21所四室720主控站荣立集体一等功,史君文同志荣立个人二等功。此后,他又参加了我同的首次空爆试验、首次氢弹试验等多次核试验。在2l所工作的15年中,史君文同志始终忠心耿耿、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中国的核试验、为2l所、为第四研究室,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史君文在工作上可以说是一帆风顺,但是他在生活上却很不幸,甚至令人心酸。他出身于一个地主家庭,他的不幸多半源于他的这个出身。
因为他的出身,他迟迟入不了党。四室党支部成立后,根据党的重在表现的一贯政策,按照测绘学院21所临时党支部的推荐,加上他在19所的优异表现,四室党支部决定发展他入党,并委托我和指导员陈贵森同志做他的入党介绍人。1963年史君文同志终于光荣入党,他的政治热情和工作热情愈发高涨了。但是,在知识分子成堆的2l所,难免有人说三道四。特别是“文革”期间,他也免不了说错话、做错事,被人抓了小辫子。1966年秋21所迁入红山后,“文革”轰轰烈烈地开始了,极“左”思潮泛滥成 灾,当时就有人秋后算账,当众公开说:“像史君文这种人,在空军是绝对不能入党的!”言外之意是我们发展他是犯了阶级路线错误。1969年秋,在21所的“清队”运 动中,由于他的出身,老史首当其冲受到批判、打击和迫害。老史的妻子王冠玉也是地主出身,这好比是雪上加霜,他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
王冠玉中专毕业后在唐山开滦煤矿医院做护士。她一个人在唐山,吃食堂,所分煤票全都无偿送给有困难的同事,并经常代他人值班。因工作出色,她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应该说她是一个好同志。但是,21所就是不调她到所门诊部工作,表面理由是她不是医生而护士名额有限,其实还是极“左”思想在作怪。长期两地分居,在2l所无法得到解决,这是老史的一块心病,但他能正确对待,没有因此闹情绪而影响工作。
我于1978年冬调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离开了红山。不久,老史也调往北京怀柔国防科委所属干部进修学校。他本以为通过这次调动可以解决夫妻长期两地分居的问题,但是他没能如愿,该校只接受史君文,不接受王冠玉。没有工作的王冠玉,只能作为家属暂住怀柔。她因闲得无聊,心情十分郁闷,患了失眠症。有一天,她因服安眠药过量,抢救不及时,抛下老史和他们的女儿,撒手人寰。老史遭受了第一次重大打击。
王冠玉没有生育,十几年前他们夫妇领养了王冠玉哥哥的一个女儿做养女。夫妻两人对这个小姑娘十分疼爱,小姑娘在关爱中长成了大姑娘。王冠玉去世后,女儿接了母亲的班,有了工作。不料有人居心叵测,从中挑拨,结果这个女儿忘恩负义、丧失良心,居然到处胡说八道,说什么她到了这个地主家庭,吃了不少的苦、受了不少的罪,并且坚决要和老史划清界限。女儿的背叛对老史又是一记闷棍!怀柔同志们劝老史:留人留不住心,再说又不是亲生的,随他去吧!无奈,老史给了这个女儿一笔钱,从此断绝了父女关系。老史遭受了第二次重大打击。
老伴死了,女儿走了,老史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这个令他伤心的北京,转业回到上海。他在上海交通大学任教,并从事程控数字电话交换机的研究工作。
孤独的老史,想再找一个老伴。经人介绍,他认识了在某外贸单位工作的曹敏宝女士,两人确定了关系,准备结婚。但是,这时曹女士因病重住了医院,老史侍候了她大半年,终于不治身亡,还是由善良的老史料理了她的后事。老史遭受了第三次重大打击。
之后,老史又认识了退休的中学化学老师杜颜女士并和她结为夫妇。杜女士有个在银行工作的女儿。他们婚后相处得很好,女儿对他也很孝敬。可以说老史晚景还不错,工作顺心,家庭幸福。我们正希望他能多活几年,好好地享受幸福的生活,可惜他身体急剧变坏,不幸于1998年病逝,终年76岁。
噩耗传来,不胜惊愕,我和曾德汲同志联名写信给杜巅,表示对史君文同志的沉痛悼念。杜蓣回信表示感谢,并说她随女儿和女婿已移居新西兰了。
老史,我们——你亲爱的战友们,永远怀念你!在我国第一次核试验时,你那报时的光辉形象,将永远在我们眼前闪光!你那洪亮的报时声音,将永远在我们耳边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