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锡琎

来自国立浙江大学维基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刘锡琎(1911-2008)
刘锡琎,四川省德阳人,1911年12月12日生,194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植物病虫害系,1947年获金陵大学农学院植病系硕士学位,留校任讲师、副教授,1957年考取中国科学院应用真菌学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前身)戴芳澜教授的研究生,1960年毕业留所工作。1986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82-1985年曾任《真菌学报》(现《菌物学报》)第一届编委会常务编委,1996年退休。2008年2月6日3时5分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96岁。
刘锡琎是我国著名菌物学家、植物病理学家。刘锡琎教授治学严谨,知识面广,经验丰富,在马铃薯、棉花、小麦、水稻病害的研究、防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78年以来主要从事半知菌尾孢菌属及其近似属的研究,长期与他的学生郭英兰合作,于1998年、2003年、2005年共同编著了《中国真菌志》第九卷(假尾孢属)、第二十卷(绒孢菌属、钉孢属、色链格孢属)和第二十四卷(尾孢属)。在国内一级学报上发表研究论文15篇(第一作者8篇、第二作者7篇),报道了我国的许多新种、新组合、新记录、新名称等。他为农业生产部门解决了许多疑难病菌的鉴定。特别是对油茶软腐病菌的研究,发现了伞座孢新属新种,解决了病原问题,为防治病害提供了依据。他还解决了青藏高原小麦白杆病病原问题,发现了小麦壳月孢新种。他与他的合作者首次发现了冬虫夏草无性型中国被毛孢,此菌作为冬虫夏草的替代品现已得到广泛开发利用。他是我国灵芝人工栽培首创者之一,首次发现形成菌盖的决定因素为75%以上湿度。除了上述论著外,他还翻译了高又曼德文原著《真菌——发展及形态学基础》以及柏内特英文原著《真菌学基础》。1987年与郭英兰亲赴四川康定分离冬虫夏草,获得大量菌种,于1989年首次报道了冬虫夏草无性型为中国被毛孢,为冬虫夏草的人工繁殖奠定了基础。
刘锡琎教授的逝世是我国菌物学界的重大损失,他艰苦奋斗、努力钻研、孜孜好学、不图名利的精神将永远激励年轻的菌物学工作者,我们永远怀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