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树勋

来自国立浙江大学维基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余树勋(1919— )
  余树勋,园林专家。潜心研究园林美学、园林心理学和植物园建设;编写了中国第一部园林工程学讲义,建立了园林工程学科;编著《园林美与园林艺术》,与吴应祥共同主编出版了《花卉词典》。对园林建设,尤其是植物园建设作出了贡献。

  余树勋,1919年3月23日出生于北京一个旧公务员家庭,父亲在北洋政府农商部任职,负责农业技术指导工作,家境较好,有宽大的庭院。祖母喜爱花草树木,父亲也常于公余时在院里莳花种树,余树勋从小就随家人浇花修树,因此,结下了园艺情结。小学就读于北京师范附小,该校极重视音乐、美术及劳作课程,这对他以后选学园艺,从事造园有极大影响。
  余树勋初中毕业时正值日军入侵华北,近逼古北口,故举家随父奉调迁往南京。南京众多的常绿树木和花草使余树勋陶醉,更增强了他学习园艺的决心。1937年高中毕业后即报考了浙江大学园艺系。因日军在上海吴淞登陆,抗日战争全面暴发,南京形势紧张,全家匆匆逃难武汉。到武汉后恰逢广西大学还在招生,遂又报考了广西大学农学系并被录取,随即赴柳州沙塘就读。1938年杭州失陷后,浙江大学迁入广西宜山,与沙塘近在咫尺。经打听得知1937年已被浙江大学录取,尚保留学籍。余树勋学习园艺的念头重又萌生,于是毅然退学,到宜山浙江大学园艺系重新入学。抗战初期的浙江大学在桂黔山区几经辗转,终于在1940年于贵州湄潭安顿下来。尽管困难重重,生活十分艰苦,但余树勋在吴耕民、熊同和等著名教授的悉心教导下,终于1942年暑假学成毕业并获学士学位。
  大学毕业后,余树勋经吴耕民教授推荐,应聘到云南大学任助教,并有机会参加曾勉教授主持的果树蔬菜研究工作。1948年秋,余树勋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下组织,在云大组织讲师会与反动当局进行斗争,并因此被解聘。在组织安排下,余树勋获得越南河内大学互换留学生机会,1949年暑假到河内。当时正值河内解放前夕,无法学习。农学院法籍院长鼓励余树勋到巴黎学习,并愿负责安排乘船和资助一半旅费。甫抵巴黎后,余树勋发现滞留巴黎的中国学生多达5000余人,很难入学就读。后经在丹麦留学的陈俊愉推荐,到丹麦皇家农业大学半工半读。其间得到GeorgGeorgson教授应允学习造园学,并指定助教Anderson小姐用英语辅导。这期间,他一边学习,一边在花圃工作,夜间还要将在公园绿地参观及测绘记录整理绘图完成作业。在花圃劳动中,熟悉掌握了很多花卉及树木的习性和栽培技能,取得了宝贵的实践知识。他踏查园林绿地,实际测量记录,更深地掌握设计构思、手法和植物配植与布局的知识,因而心情愉快并很快地就得到GeorgGeorgson教授的好评。
  1951年,中国与丹麦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中国大使馆一成立,余树勋就与使馆取得联系,并利用业余时间,为使馆翻译当地报刊有关新闻评论,收集资料。年底,国家动员留学生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此时余树勋已基本完成学业,于是立即报名响应。经耿飚同意,取道前苏联西伯利亚回国。在莫斯科停留期间,得以参观大莫斯科园林建设,浏览了俄罗斯及西伯利亚原始森林及自然风光,收获颇大。年底,余树勋回到了阔别近20年的新中国首都北京。
  1952年春,余树勋由教育部安排到武汉大学农学院任副教授,同时还受聘担任新建的武昌东湖风景区设计室主任。1957年调至北京林学院任园林工程教研室主任。1960年国家建设部在武汉建立城市建设学院,余树勋调至该院园林系任副系主任;1964年该院撤销改为中专。应北京植物园主任俞德浚教授之邀,调至中科院植物所北京植物园从事园林科研及建园工作,直至1987年春离休。离休后仍潜心于植物园的建设与花卉、观赏树木等的研究。
  
从事教学建立中国园林工程学科
  余树勋自1942年在云南大学任助教起,即开始讲授园艺通论和果树学。1952年到武汉大学园艺系,讲授观赏树木学。暑假后院系调整,农学院独立设置改为华中农学院。陈植教授主讲造园学,陈俊愉讲授花卉园艺,余树勋讲授观赏树木学,园林专业已具雏形。1957年再次院系调整时,陈俊愉、余树勋同时调到北京林学院,与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造园专业并入林学院,成立城市及居民区绿化系,余树勋主持园林工程学教学并筹建教研室,当年完成了中国第一个园林工程教研室的建设,并编写完成了中国第一本园林工程学讲义,将中国悠久的园林建设工程系统地整理,兼收由《园冶》以来的工程经验和国际先进理论及技术,建立了园林工程学科,使中国古典园林堆山叠石、挖池修路和种植等分散的经验、技术得以系统化,并从理论上加以整理总结,为以后的园林设计、施工建设配套系列奠定了基础。
  1960年,武汉城建学院建立,余树勋任园林系副主任,负责有关建系及招生、教学等业务工作,从一年级的植物学到以后的规划设计、观赏树木、园林工程学的授课,经过不少艰辛完成了园林系的建立。但当第一期学生毕业时却意外接到通知,整个学院下马改为中专。余树勋送走第一期毕业生后,又安排其余在校学生,心里极为难过。
  1964年秋,俞德浚教授邀请余树勋到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北京植物园从事研究工作,于是他告别了从事多年的教学生涯来到北京,专事园林科研及建园工作。但他仍随时关心以前的学生,与他们保持联系,为学生解难释疑;有机会出差,必亲到学生单位或建园现场指导,帮助克服困难,深受学生敬佩。
  80年代中期,随着园林建设事业的发展,兴起不少园林绿化公司,其中有些公司鱼龙混杂,工程质量低劣。面对这一状况,余树勋在植物园和《植物杂志》、全国绿委会举办的15期短期学习班讲课时,反复强调设计原理原则,讲授叠山要求;在讲授植物选择时一再强调应根据地理生态原则,不能只求观赏好看,并为学员现场辅导、解说。对学员的设计作业都一个一个审查修改,力求使每个学员都能掌握基本原则和基础知识及技能。不少学员结业后都与他保持联系,甚至不远千里来请求审图和建设方案,他都亲自一一指点,提出意见。
  
为武汉东湖风景区建设奠定基础
  武汉东湖风景区的面积约为杭州西湖的4倍。西湖历经一千多年方形成今日之美景;而确定建立东湖风景时,东湖周围基本上还是荒滩和荒山,要建成它确实是个很大的难题。1952年,余树勋在武汉大学园艺系任教时,接受了风景区设计室主任的职务。当时他心里并无把握,虽然是学造园的,大小风景区也见过不少,但如何将这么大面积的风景区作出规划和设计确也不易。但他抱定园林是人类对自然美的浓缩和再创造,相信可以将东湖建设好。
  余树勋查阅文献,收集了各方面的资料,认真听取有关领导和园林界同行的意见。在5年时间里,他组织了多次调查,摸清了东湖地区的地形、地貌、土壤、水域深浅、自然植被、气象变化及社会历史情况等,先后提出了几个方案,反复修改和推敲,终于在1957年春综合各方面意见,提出了完整的规划方案。在规划设计上,他力求自然,充分利用东湖自然山水的优势,突出武汉楚文化的丰富蕴藏,把华中亚热带植物资源融于其中。在总方案完成前,陆续开展了不妨碍总体规划的一些局部设计,并分期实施建设,边建设边开放。今日的武汉东湖风景区,已成为吸引国内外游人的美景胜境。
  此外,余树勋还受武汉园林部门的委托,为汉口解放公园及长江大桥汉阳桥头绿地等进行规划设计,并参与施工指导。这些设计都是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加上人工种植树木花草,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几十年来,这些景区已成为武汉市游览风景环的重要组成部分,颇受市民和游人的喜爱。
  
倡导园林美学和园林心理学研究
  从接手武汉东湖风景区的规划设计工作开始,余树勋就认定园林规划设计应从美学角度考虑。经过多年调查和研究,他发现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传统、不同文化修养,甚至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对美的要求和欣赏都有所差异,因而反映在园林中出现了规整式和自然式两种设计形式。规整式园林形成于西方,与西方的高楼大厦融为一体,现已逐渐为东方民族所接受;自然式园林发源于中国,为东方民族所推崇,也早为西方民族所喜爱。这两种不同形式各有其形式美的特点。片面强调哪一面都不能构成真正的园林美,关键在于巧妙安排,使之融为一体,相互协调,互为补充。
  余树勋在多年对游人心理进行调查和仔细分析研究后,结合在设计中运用,初步肯定了自己的观点。1983年,他在《风景师》上发表了“论自然美与风景区规划”的论文;1987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园林美与园林艺术》一书,对园林美学进行了较系统的论述,受到许多园林学家的好评。该书于1988年又由台湾地景出版社出版。在探讨园林美的过程中,余树勋认为,园林是要给游人欣赏观看的,不掌握游人欣赏的心理,就很难达到园林美的目标。
  
潜心植物园建设“不用扬鞭自奋蹄”
  1964年秋,余树勋调到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园,先后负责建园和木本植物引种的研究,以后又专门从事植物园建设的研究。1970年执行“中丹科技交流协定”,率队赴丹麦考察交流,重返曾留学过的丹麦皇家农业大学访问。在丹方专家陪同下,参观了不少植物园、公园绿地和风景名胜,发现28年后的丹麦在园林建设和植物学研究方面的变化很大,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东西。1980年,他应美国名尼苏达大学风景树木园的邀请,作为访问学者前往进修学习。在留美的两年里,余树勋心系植物园。无论走到哪里他都悉心参观,详记规划设计布局、植物配植及园林设施和管理养护,还向有关人员询问相关事宜,向游人征询观感;总望把先进和优良的东西带回来,推动中国植物园建设的发展。1982年回国不久,就立即撰写《植物园》一书,从植物园的性质、世界植物园的现状、建设和管理等一一论述,将其在美进修访问的收获,以及在国内工作的心得体会奉献给读者。1983年,他在《植物引种驯化集刊》第三集上发表了“对我国植物园建园工作的几点建议”,对植物园建设提出了中肯的意见。1985年在《植物引种驯化集刊》第四集上,发表了“预测木本植物引种的前景”一文,详细阐述树木引种的前途,为植物园和园林部门开展树木引种和实现生物多样性指明了方向。
  1987年春,余树勋离休了。他仍时刻惦记着植物园和园林建设事业的发展。1992年,他应邀出席全美植物园和树木园年会和美国西海岸园艺组织在加州Gilroy召开的学术讨论会,介绍了中国特有的60种观赏植物及中国近年的园林建设成就。他利用会议间隙,到各主要植物园和树木园参观、学习。1993、1995年分别到韩国和泰国出席会议,其间也利用会议间隙参观了植物园和风景区,一直没忘将植物园事业推向前进。
  1997年,已经78岁高龄的余树勋,应台湾造园艺学会和英国Pershore园艺学院的邀请,分别前往台湾和英国访问,进行学术交流。在台湾参观了植物园和风景区,并向台湾园艺界介绍了大陆植物园发展情况和园林事业发展趋势,很受欢迎。在英国访问期间,他对皇家植物园“丘”园和爱丁堡园特别珍惜。回国后他感到,1982年出版的《植物园》一书已不能满足当今的需要,于是着手进行修订,将近十多年参观访问所得的新资料加以补充,准备在建国50周年与读者见面。
  1998年,已进入80高龄的耄耋老翁余树勋,仍孜孜不倦,忙于整理以往的资料,伏案撰写;春暖花开时照样背着相机在地里拍摄新引种的植物花朵和芳姿,记录物候。他还为北京市植物园开列了要引种的观赏树木与花卉名单。在半个世纪中,余树勋始终在第一线忙碌。他认为学园林要和植物打交道,植物有生命,又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有变化,不深入实际去实践很难获得真知。他常告诫青年同志要注重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变前人和别人的知识为自己的知识。
  余树勋认为,做人和做学问一样,要一步一个脚印,不可投机取巧。他常说:岩石也会风化,钢铁也要生锈。自古长江后浪推前浪,这是必然的规律。我们接受了前人积累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了提高和创新;我们还要将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后人,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前进,人类才能进步。他还鼓励青年要善于总结,不断提高。正是这种精神信念催促着他“不用扬鞭自奋蹄”。他仍在抓紧时间整理心得,撰写著作,要把知识留给后人。
(董保华)

简历
1919年3月23日 出生于北京。
1942年7月 毕业于浙江大学园艺系,获学士学位。
1942—1949年 在云南大学任助教、讲师。
1948年 在云南大学组织讲师会,并参加新民主主义青年联盟。
1950年2月 入丹麦哥本哈根皇家农学院园艺系进修造园学。
1951年 课外参加中国驻丹麦大使馆雇员担任文字资料翻译,年底回 国。
1952—1957年 在武汉大学、华中农学院园艺系任副教授,兼任武汉东湖 风景区设计室主任。
1957—1960年 在北京林学院城市及居民区绿化系任副教授兼园林工程教 研室主任。
1960—1964年 在武汉城建学院副教授兼园林系副主任。
1964年 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园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先后兼任 造园组及木本组组长。
1980—1981年 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风景树树木园访问学者。
1987年3月 离休。

主 要 论 著
1 余树勋.武汉武昌东湖风景区规划.1952—1957
2 余树勋.汉口解放公园规划设计.1955
3 余树勋.汉阳武汉长江大桥桥头绿地规划设计.1956
4 余树勋.园艺工程学讲义.北京林学院.1958
5 余树勋.园林规划设计学讲义.武汉城建学院.1962
6 余树勋.计成和 《园冶》 .园艺学报.1963,2 (1)
7 余树勋.全国泡桐良种选育工作会议.植物园通讯.1976 (2)
8 余树勋.泡桐的生长研究.植物园通讯.1978 (2)
9 余树勋.中国古代的范围.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80
10 余树勋.中国古代的园林植物.科技史文集.第4集.上海: 上海科 技出版社,1980
11 余树勋.植物园.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2
12 余树勋.对我国植物园建园工作的几点建议.植物引种驯化集刊. 1983,第3集
13 余树勋.论自然美与风景规划.风景师.北京: 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3
14 余树勋.预测木本植物引种的前景.植物引种驯化集刊.1985,第4 集.
15 余树勋.杜鹃花属及其分类问题.武汉植物研究.1986,4(2)
16 余树勋.园林美与园林艺术.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7; 台湾: 地景 出版社,1988
17 余树勋.月季.北京: 金盾出版社,1992
18 余树勋.杜鹃花.北京: 金盾出版社,1992
19 余树勋,吴应祥.花卉词典.北京: 农业出版社,1993
20 Yu Shuxun.A psychoanalysis of garden visitors.29th IFIA in Korea.1993
21 Yu Shuxun.Garden psychology——A new branch of Learning.32nd IFLA in Tailand.1995
22 余树勋.水景园、荷花、睡莲.中国园林期刊社,1995
23 余树勋 (第一副主编) .农业大百科全书·观赏园艺卷.北京: 农业出 版社,1996
24 余树勋.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名词 (园林部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6
25 Yu Shuxun.A brief histor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gardens.seminar in Pers- hore Horticultural College.Engldnd,1997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编;朱德蔚 主编.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农学编 园艺卷 二.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第125-1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