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美锷

来自国立浙江大学维基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任美锷(1913- )
  任美锷,地理学家、海洋学家、地理教育家。早期致力于地理学、海洋学研究,传授欧美新地理学思想,提倡“建设地理学",坚持地理研究为经济建设服务,发表的代表作如《钢铁工业区位的地理研究》、《地理研究与经济建设》、《中国西南国防工业区域的轮廓》等 他在我国现代地理学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以自然地理、地貌和海洋沉积动力学的研究尤为突出。他提出 “准热带"新概念,拟订出符合我国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特点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方案,编撰出《中国自然地理纲要》巨著。在发展喀斯特研究中,著有《中国岩溶发育規律的若干问题》,阐明了我国喀斯特地貌地带性、深部客斯特发育規律和形成机制、生物作用对喀斯特发育影响等新理论。在海洋沉积动力学研究中,发表有《潮汐汊道的若干问题》、《中国潮滩的沉积作用》、《风暴潮对淤泥质海岸的影响》等著作,为工程措施提供了建设性的依据。

  任美锷出身于经商为业的家庭,父亲任倬绥继承祖业,在宁波城内开设席庄,专门经营宁波特产的草席,远销至上海、武汉等大城市,远及日本等海外市场。任倬绥颇有远见,深知商界竞争激烈,振兴家业必须辅有科学管理的经营才能,从而他积极培养子女上学求知,鼓励投考高等学校攻读商科。可是,任美锷对商业并无兴趣,自幼偏爱文学,尤以中国古典文学为嗜。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阅读了张其昀编著的《高中本国地理》,该书详述 了我国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行文流畅,论理清晰,内容新颖,饶有风趣,这与当时罗列的山、川、地名、物产、风俗等的一般地理教科书相比确有天壤之别,从此对地理学发生了兴趣。而后,他阅读了美国地理学家鲍曼伍,是美国约翰.霍布金斯大学教授,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总统威尔逊的顾问)所著的《战后新世界》(Ibe New world)一书的译本,对地理科学在政治、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坚定了学习地理学的信念。1930年,任美锷从浙江省第四中学(今宁波中学)毕业后,违背了父亲的意愿,毅然报考中央大学地理系,从此踏上了为发展中华地理科学事业而奋斗的道路。
  大学期间,任美锷勤奋学习,不懈求教,学业优等,才华出众,发表“东坝考察记"、“浙游日记"、“首都之地象"等论文,深受教师青睐。当时,中央大学地理系刚从竺可桢创建的地学系分出独立成系,胡焕庸为系主任,张其昀、黄国璋、沈思屿,以及奥地利地貌学家费师孟(von Wissmann)等著名教授执教,传授欧美新地理学思想,为培养新一代地理学家创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在胡焕庸、张其昀老师的支持和鼓励下,任美锷与同窗李旭旦合作翻译了法国白吕钠(Jean Brunhes)《人地学原理》,对我国地理科学发展颇有影响,迄今仍然是地理研究的重要参考书。
  1934年,任美锷以优异成绩大学毕业,由张其昀推荐担任国防设计委员会研究实习员,并赴西北地区进行资源调查,著有 兰州附近地志研究"、“中国北部之黄土与人生"等。1936年,他报考中英庚款公费留学,一举夺魁,由李四光推荐至英匡格拉斯哥大学地理系深造,从师贝莱教授(E. B. Bailey,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他系统学习地貌学理论,积极从事野外实践,刻苦钻研,出色地完成了《英国克莱特河流域地貌发育》(geomorphological Evolution of the Clydesdale)论文,获哲学博士学位。留学期间,他担任格拉斯哥中国学生会主席、全英中国学生会事务总长,积极宣传抗日救国运动,并与朱学范等为宋庆龄救济抗战基金会组织募捐活动。
  1939年,抗日战争形势危急,任美锷怀着报效祖国之心返回国内,应竺可桢之邀至广西宜山任职于浙江大学史地系,翌年晋教授,讲授地形学,指导严钦尚、丁锡祉等研究贵阳、遵义、湄潭一带地貌发育问题,发表了《遵义附近地形之初步研究》、《贵阳附近地面与水系之发育》等论文;并带领陈述彭、施雅风、杨利普、赵松乔等对遵义附近土地利用进行详细调查研究,并根据1/5万地形图填绘了土地利用图。1942年以后,他至重庆相继受聘为复旦大学教授兼史地系系主任、重庆大学和中央大学地理系教授,主讲地形学、经济地理学,强调改进农业为中国经济建设之本,探讨我国西北地区农垦问题,并应用区位论原理阐述了战后经济建设问题,提倡.建设地理学",主张国民经 济建设计划的草拟应有地理学家参与》地研究必须与国民经济建设相联系,为我国近代地理学发展指明了方向。抗战结束后,他随中头大学返回南京,继任地理学系教授,兼任中国地理学会总干事,《地理学报》总编辑,积极慢文评述欧美学派新地理学思想,鼓励开展地理调查研究,竭力宣传地理研究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培育了一批地理人才,为我国近代地理科学发展作出了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任美锷受命为南京大学地理系系主任。他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和教学特长,仿照苏联教学体制,全系设置了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两个专业,其中自然地理专业只有一个地貌专门化,以明确培养从事地貌研究为主的自然地理学人才,为创建地貌专业奠定了基础。他勤于教学,亲自讲授经济地理概论、地貌学基本问题等课程,并编译出版了《台维斯地貌学论文选》,以帮助学生对台维斯(). M. Davis)、彭克(Penck)经典地貌理论的了解。 1956年,他加人九三学社,担任南京大学支社主任委员,并应国务院邀请参加“全国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制定工作,受到周恩来总理亲切接待,与毛泽东主席等党中央领导合影,荣誉和鼓励激发了他对工作的无限热情。1958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迁往北京后,他兼任南京地理研究所第一任所长,1963年并当选为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
  为了抵德帝国主义经济封锁,加速我国经济建设发展,也为了早日实现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的总目标,使社会主义祖国繁荣昌盛,任美锷积极投身于我国热带、亚热带生物资源综合考察重大项目研究工作,在50年代后期带领师生奔赴祖国西南边疆,涉水越岭,深人西双版纳热带丛林。尽管当时交通困难、生活艰苦,他历尽艰辛走遍了橡胶种植园和热带作物农场,认真总结劳动人民的经验,首先提出橡胶种植北限可达北纬。、海拔上限900-1000米的结论,为我国热带作物基地建设作出重要贡献。60年代初期,在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领导下,中苏地理学家共同努力工作,吸取苏联科学院开展自然区划工作的经验,拟订了《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方案(初稿)》,为农、林、牧、水利等事业的规划与先进经验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任美愕根据多年从事教学与生产实践的经验、与杨纫章合作发表了《中国自然区划问题》一文,详细论述了中国自然区划的原则、等级单位系统等问题,提出了新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方案(地理学界称为“任杨方案" ) ,这与中国科学院拟订的区划方案明显不同,从而在我国地理学界掀起了自然区划问题的热烈讨论,任美锷对于我国自然区划研究发展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当时,他受聘为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她质、地理、气候版)主编,高等学校地理、地质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积极领导高等学校地学研究和教材建设工作开展,提高了教学质量,建设了师资队伍,为教学改革作出了贡献。
  “文化大革命”以后,举国安定团结的局面激励了科学的责任感,任美锷抹去了心灵的创伤,振作精神满怀热情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在他恢复地理系系主任职务以后,为挽回失去工作的岁月,加倍努力工作,主编《中国自然地理纲要》和《岩溶学概论》等专著。同时,应大庆油田领导邀请前往讲学,应用“沉积圈闭"理论阐述储油构造,为扩大石油勘探创建功迹。1980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担任江苏省海岸带、海涂资源综合科学考察队队长,亲临苏北沿海调查。由于工作过度劳累,他身患严重的视网膜破裂症,动过三次手术,于1983年辞去南京大学地理系系主任,应聘为名誉系主任。在治疗痊愈后,他坚持不懈领导考察工作,再次前往苏北沿海考察,认真总结,弄清了江苏海岸带资源状况,制定了海岸带发展规划和海岸带管理法规,率先完成了国家下达的任务,荣获江苏省政府颁发的“开发苏北优秀科研项目"特等奖,为地理研究开创了新的科学园地。
  1979年12月,任美锷应邀参加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代表团,赴旧金山出席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自此以后,为了中国科学在国际学术界占有一席地位,他活跃于国际科学交流活动中,先后应邀赴美、英、瑞士、奥地利、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泰国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参加国际学术讨论会和讲学,并当选为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河口海岸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海岸线分会主任委员、中国海岸带开发与管理研究会理事长、国际海洋研究委员会(SCOR)中国委员会副主席等,以及被聘为际地科联海洋地质委员会委员、国际海事缉织和国际原子能委员会联合组织的海洋放射性废料处理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海岸研究杂志》(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和《国际河口、海岸与大陆架科学》杂志(Estuan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s)编辑。为了表彰任美锷在地理研究中的卓著成就和贡献,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于1986年6月授予他维多利亚奖章(Victoria Medal),成为我国第一位获此国际地理学界最高荣誉奖章的地理学家,为祖国地理学史册增添了光辉篇章。
  从30年代起,任美锷致力于地理教学与科学研究,坚持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的观点,善于吸取新的科学思想,密切联系生产实践,综合分析创建新理论,开拓新的学术研究领域,对我国地理科学发展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
  
提倡“建设地理学”
  在大学时代,任美锷深受法国区域地理学派的思想影响,对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有着比较深刻的理解,树立了地理科学研究磨须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抗战期间,他在大学执教经济地理学,悉心研究中国经济建设与地理学的关系,发表《钢铁工业区位的地理研究》、《实业计划中的工业区位思想》等论文:此时正值各界人士著文表述抗战期间及战后经济建设问题,他发表《地理研究与经济建设》、《战后中国的工业中心》、《中国西南国防工业区域的轮廓》等一系列论著参与论评,积极提倡“建设地理学"研究。他再三强调:经济建设的计划与方针需用地理学来研究和草拟,所谓“区域设计计划”的研究实属经济地理学的应用范畴,可称此为“建设地理学"。他认为:(1)战后中国工业建设应以钢铁工业为主,农业建设以土地利用的合理化为首要,交通建设乃是中国经济建设的灵魂;(2)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现象区域特色的科学,以区位理论为其中心思想。许多经济地理事实常因人为措施发生重大蛮化,随时在更新和变动,必须用动态观点来研究,这就是动态的经济地理学;(3)工业区位论的实质是工业原料指向、动力指向和市场指向。战后中国工业发展应以多元化原则与区域工业差别发展原则为标准。而且,中国工业布局应发扬进取精神,不应消极偏把重要的工业退置于经济条件不合适的闭塞所在;(4)土地利用最富有地域性,随着各处自然环境与人文条件不同而异,必须研究当地特殊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但人是主体,环境为客体,人的活动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但不受严格控制。我国西南地区农业增产途径并不在于垦荒,应以改善水利、增施人工肥料、改良作物品种等措施来提高作物产量为主。这些学术思想和科学见解,不仅对当时地理科学发展起着积极作用,而且对当前国民经济建设有指导意义。他在40年代初提倡的“建设地理学"思想(苏联地理界在60年代才提出类似的见解)业已成为我国地理研究的重要方向。

提出“准热带”的科学概念,发表《中国自然地理纲要》专著
  根据我国热带资源考察资料,联系生产实践经验,综合分析当地自然环境特点,任美锷确立了“准热带”科学概念,增强了我国自然地理学的理论研究。他在《中国的准热带》一文中指出:由于季风气候和地形的影响,我国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之间,无论从气候、梢被和土壤上来看,客观存在一个过渡地带。从自然景观及农业情况综合比较,这个过渡地带在本质上与热带 相似,而与亚热带的差异性较大,应属热带范畴,故称为“准热带",作为热带的一个亚带。而后,在中国自然区划问题讨论过程中,他与杨纫章合作,应用矛盾论原理阐述了自然区划的原则与方法,明确指出:进行自然区划的实质在于深人地分析和研究各地区自然综合体内各种自然因素之间的矛盾,以及自然界与农业生产间的矛盾,应该全面分析这些复杂的矛盾,找出其中的主要矛盾,作为各级自然区划的依据。在自然区划中,主要矛盾体现于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我国东部地区热量条件是决定自然界分异的主导因素,而在我国西部干旱地区则以水分条件为决定自然综合体特征的主导因素。同时,以“准热带"概念为依据,阐明了云南高原实质上是一个“热带山原",自然区划必须遵循发生原则来探讨区域分异产生的原因与过程,从而拟订出符合我国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特点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方案'。在此研究基础上,通过教学实践于1965年编写成“中国自然地理简明教程”讲义,被评为高等学校地理专业统用教材。
  1972年,竺可桢副院长最后一次会见任美锷时,深有感慨地说:“至今还没有一本篇幅适当的中国自然地理著作问世,这与我国的国际地位很不相称"。“文化大革命"以后,为了实现竺可桢的遗愿,他毅然执笔将未能付梓的《中国自然地理简明教程》原稿进行修改,汇集大量的最新研究成果改编成为《中国自然地理纲要》一书。这部著作,如实地展示了祖国的锦绣山河,阐明了自然区域的景观特征及其地域分异过程,为我国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提出了20多项重要建议和措施,并进一步论述了自然区划原则、热带范围、准热带、热带山原等理论概念,显示了我国区域自然地理研究的独特风格。该书出版后,立即受到国内外同行注目,高等学校地理系师生均以此为主要教材,外文图书出版社将此书译成英文和西班牙文版向世界各地发行,日本东京大学阿部治平等还将《中国自然地理纲要》(修订版)译成日文,由东京大学出版社出版。1988年,在全国优秀教材评选中,《中国自然地理纲要》专著荣获国家教委頒发的“首届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特等奖”。为适应国家建设和社会需要,在任美锷主持下,《中国自然地理纲要》又进行了第三次增订改编,即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他最近主持编写的《中国自然区域:资源利用与环境整治》巨著由科学版社出版。

发展喀斯特研究
  我国西南地区是世界上喀斯特面积最广的地域,经济发展长期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深人研究喀斯特发育规律将有助于西南地区经济发展,这是任美锷在拟定“全国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时即已提出的一项重要研究项目
  任美锷从事贵州遵义附近土地利用研究时,认识到西南地区农业发展、水利工程和交通建设深受喀斯特环境的制约,并预感到喀斯特问题将是重大工程建设的隐患,从而他立志探讨我国喀斯特发育规律,期望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贡献。为了攻克这一难题,他从50年代开始系统地钻研了溶洞发育的经典著作,综合分析大量钻孔资料,发现在现代河谷基准面控制的喀斯特作用带以下深处仍有现代溶洞发育,喀斯特过程的基面并不是海平面,而是碳酸盐类岩体底部,从而提出了“深部喀斯特作用"的新理论,修正了苏联学者索科洛夫的“喀斯特垂直分带图式”。而后,他在《中国岩溶发育规律的若干问题》论文中,详细地阐明了我国喀斯特地貌地带性、深部喀斯特发育规律和形成机制、生物作用对喀斯特发育影响等理论问题,显示了中国喀斯特研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建立了中国的喀斯特理论体系,也丰富了世界喀斯特研究内容。在北京周口店洞穴演化研究过程中,他创造性地将喀斯特学、沉积学、第四纪地质学与古人类学等学科紧密结合一起研究,其成果《北京周囗店洞穴发育及其与古人类生活的关系》论文在《中国科学》刊登后,国内外同行认为这是论述洞穴演化与古人类关系最详细的论著。上述喀斯特研究成就,在任美锷主编的《岩溶学概论》专著中系统地进行了总结,1984年国家科委正式公布列为国家级重大科技成就,并于1989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开辟新的研究领域,致力于海洋沉积动力学研究
  在“科学家下海"的号召下,任美锷满怀热情积极响应从大地转向海洋,致力于海洋沉积动力学研究,为地理科学开辟新的研究领域G
  1965年,海南岛港口整治工作中,他引用潮汐汊道理论否定了泻湖不能建港的观点。而后,根据实践经验对我国潮汐汊道进行分类,并对我国整治潮汐汊道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发表了《潮汐汊道的若干问题》一文,为港口选址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是今天人们应用潮汐汊道理论来解决海港航道稳定性的蓝本。
  古海洋学是70年代中期随着深海钻探进展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科学,主要研究侏罗纪以来世界海洋的古地理。当古海洋学研究刚兴起的时候,任美锷已从国际深海钴探计划进展中注意到它对地球科学发展和勘探石油矿藏的重大意义。他积极介绍国际古海洋学和深海钻探计划成就,撰写《古海洋学的回顾与前瞻》等文章,引导我国地学工作者加强海洋与陆地之间联系的综合研究,推动了这一崭新学科在我国的进展。
  在江苏省海岸带、海涂资源综合科学考察过程中,他从动力、沉积相和海滩循环等方面综合研究开敞性潮滩的沉积动力过 程,并通过台风异常事件揭露风暴潮在海岸带沉积过程中的作用,发表了《中国潮滩的沉积作用》、《风暴潮对淤泥质海岸的影响》等一系列论文,为世界潮滩研究作了重要补充,引起国际海洋学家的重视,纷纷来函索取这项重要研究成果资料。随着我国胜利油田原油产量逐年上升,外运条件日感不足,急需在黄河三角洲建港,但黄河人海泥沙量特多,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历来被认为是建港禁区。为了解决这项建港任务,他5次前往胜利油田进行周密调查,以切实资料论证了黄河三角洲建港的可行性,并以沉积动力学观点研究了泥沙运动的变化,为胜利油田选定了就近的港址,油港引堤伸人大海,堤旁至今并未发生淤泥,为我国石油事业发展再次建立了新功。
  全球气候变暖引起海面上升,正孔威胁着人类生存,这是当前世界最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各国政府对此十分关注,也是近年来国际学术讨论的热点。任美锷密切注意这项国际研究动向,为了促进我国地学科学研究进人世界行列,他着手研究海面变化对黄河三角洲的影响,重视人类活动在海岸带地貌演变及沉积过程中的巨大作用,精辟地论述了黄土高原农业发展历史过程对黄河三角洲消长的影响,阐明了人类活动在自然环境演变过程中的作用。而且,根据他在美国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的考察调查,为整治黄河三角洲以适应未来环境变化的工程措施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受到山东省和胜利油田领导的重视和赞赏。1989年10月,他应邀赴美国加里福尼亚大学伯克莱分校、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作此专题报告,美国学者给予高度评价:最近并与美国东西中心签订协议,合作研究“全球海面上升对中国三大三角洲影响"专题。
  在50余载的教学与科研生涯中,任美锷以非凡才智、辛勤劳动,在国内外发表专著10多种,论文200多篇,尤以自然地理、地貌和海洋沉积动力方面的研究卓有声誉,独树一帜,学术造诣颇深,为我国地理、海洋科学进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经济 建设中屡建新功。而今,他虽已进人耄耋之年,依然保持着科学家的青春活力,活跃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中,为中国地球科学在国际科学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不懈努力。他不仅才思敏捷,观点新颖,善于综合,勇于开创,是一位身居学术前沿的领导人,而且自学勤奋,博学多才,治学严谨,教学有方,又是一位令人敬仰、享有国际声望的学者。1980年8月,在北京召开国际地理学联合会亚太地区区域会议的开幕会上,他代表中国地理学会作题为“最近十年来中国地理科学的进展"学术报告,满怀豪情地宣告:“我国地理科学己经走向世界,已经成为国际地理学界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门”。
  任美锷从国外归来从事教育工作,迄今已整整半个多世纪,为国家培养了几代地理人才,桃李满天下,其中不少人已成为地理、海洋研究方面的栋梁之才,肩负着国家经济建设重任。他十分重视教学,积极编著教材,认真备课,不断吸取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科学信息,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无私地全部传授给学生。他讲课精炼、内容新颖、印象深刻,启发性强,深受学生欢迎,常为青年教师进行示范教学,以提高培养学生的质量。尽管他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但平易近人,乐于助人,审阅 讲稿和论文时认真修改,尽力讲解,发现有价值的论文立即推荐有关刊物发表。他非常爱惜人才,对学术上确有成就的后起之秀,时常赞不绝口,津津乐道,尽力创造条件发挥其才能。在谈及教学与科学研究经验时,他经常勉励青年教师和研究生说: “现代科学日新月异地发展,新理论、新观点不断涌现,传统地理学概念面临着新的考验。当今时代的科学家都必须认真自学,努力掌握新的信息,不断更新知识,致力于发现有生命力的新事物,以改造失去活力的过时内容,适应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才能有所前进,有所创新,有所贡献。,
  (包浩生)

简历
  1913年9月8日 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1934年 毕业于中夹大学地理系。
  1934-1936年 任国防设计委员会研究实习员。
  1939年 获英国格拉斯哥夫学地理系哲学博士学位。
  1939-1942年 浙江大学史地系任教,1940年晋升教授。
  1942-1943年 复旦大学史地系系主任、教授。
  1943-1949年 中央大学地理系教授,兼任中国地理学会总干事、《地理学报》总编辑。
  1949-1952年 南京大学地理系教授。
  1952-1983年 南京夫学地理系系主任、教授。
  1956年 加入九三学社,任南京大学支社主任委员。参加“全国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制定。
  1958-1962年 兼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所长,当选为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
  1980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3年至今 任南京大学地理系(1987年改为大地海洋科学系)名誉系主任,并当选为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河口海学会名 理事长、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海岸线分会主任委员、中国海岸带开发与管理研究会理事长、国际海洋研究委员会中国委员会主席,以及聘为国际地科联海詳地质委员会委员、国际海事组织和原子能委员会联合组织的海洋放射性废料处理专家委员会委员。
  1986年6月 荣获英国皇家地理学会颁发的维多利亚奖章。
  1986年8月-1987年8月 应邀至美国西尹利诺州立大学地理系讲学。
  1986年 《江苏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训查报告》(任美锷主编)获江苏省科技特等奖:
  1988年 《中国自然地理纲要》获国家教委颁发的“首届,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特等奖”。同年,晋升为一级教授。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编;刘东生 主编.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理学编 地学卷 二.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第313-3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