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仪

来自国立浙江大学维基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于仪(1922- )
  于仪,1922年3月生,贵州贵阳人。1941-1945年浙江大学工学院电机系、化工系肄业,1947年毕业于贵州大学化学系。先后在贵州大学、云南大学、 昆明工学院、云南工学院从事化学类课程的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工作,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并兼任昆明工学院化学工程系和环境工程系副主任、云南工学院副院长、院长。现任云南工学院教育发展研究会会长、云南省教委咨询委员、省科协委员、中国未来研究会理事、云南省未来研究会理事长、云南省浙江大学校友会理事长、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会员。曾任贵州省第一届人民代表、云南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顾问、云南省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和顾问、云南省化学化工学会副理事长、云南省高教老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副理事长和顾问、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顾问。
  50年代后期曾主持“从绿柱石中提取高纯度变氧化铍”课题的研究.其产品于1960年经中国原子能委员会鉴定。符合国际核材料标准。同年,被评选为出席云南省文教群英会的先进工作者。
  在昆明工学院期间,为适应全国冶金工业和云南省工业建设的急需,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于1958年和1977年.先后创建了化学工程系和环境工程系,在国内工科院校中率先培养了环境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担任云南工学院副院长、院长期间,于1983年提出了“勤奋、求实、团结、创新”的八字校风和“超前、人才、开放、改革创新、办出特色”的5个办学观点。综合运用5个办学观点,狠抓校风、师资队伍、教学、科研和基建五大建设,提高了这所1974年新建的年 轻院校的水平,受到国家教委的赞扬。与此同时,还为云南省高等教 育的发展积极向云南省政府献计献策。1983年,针对高校师资队伍面临的断层问题和结构不尽合理问题,向省委书记建议:由省财政拨专款,供各高校委托国内重点院校,有计划地培养硕士生、博士生以充实青年教师队伍。针对云南工科院校结构、布局和办学效益问题,1985年向省长建议,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调整布局,在云南工学院的基础上,合并新建的工科专科学校,建立云南工业大学。1989年,向省委建议制定“教育立省、科技兴滇”的指导方针(后经省委研究修改为“教育为本、科技兴滇”)。这些重大建议,被省委和省政府采纳,相继予以实施。
  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专于石油加工工程,研制的新型疑油剂合成与配方得到实际应用。曾讲授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环境分析等6门课程。曾主持“从绿柱石提取高纯度氧化铍”的研制。撰有论文《气—固相催化反应和机理的研究》、《裂化催化剂上结焦动力学》,编著《石油炼制工艺学》。1960年曾获“云南省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结合办学实践,自80年代中期以来,撰写了30余万字的高教研究论文报告,主编出版了约70余万字的《云南工学院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