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理学会奖励

来自国立浙江大学维基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简介

http://www.cps-net.org.cn/Reward/Content/index/cateid/267/reward/1.do

五项物理奖

为纪念我国物理界五位老前辈在开创我国物理学事业和创建中国物理学会所做出的贡献,鼓励为发展中国物理学事业、在科学和技术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物理学工作者,有助于我国物理学事业的发展,特设立五种物理奖:
1. 胡刚复物理奖(实验技术);
2. 饶毓泰物理奖(光学、声学、原子和分子物理);
3. 叶企孙物理奖(凝聚态物理);
4. 吴有训物理奖(原子核物理);
5. 王淦昌物理奖(粒子物理和惯性约束核聚变)。

http://www.cps-net.org.cn/award/fiveaward.html

胡刚复物理奖

年份/获奖人及所在单位/获奖项目
1988-1989 洪朝生 周远(中科院低温中心) 低温物理实验技术
1990-1991 林尊琪(中科院上海光机所) 高功率激光物理实验技术的发展
1992-1993 王泰杰 李卫国 许榕生(中科院高能所) 北京谱仪数据获取和数据处理技术
1994-1995 谢家麟(中科院高能所) 对我国射频电子直线加速器技术的开创与发展的贡献
1996-1997 张殿琳(中科院物理所) 固体输运性质等研究中的实验技术
1996-1997 杨威生 方胜 盖峥(北京大学物理系) 多功能超高真空STM系统的研制和应用
1998-1999 陆同兴(安徽师范大学物理系) 激光光解—时间分辨电子自旋共振实验装置
2000-2001 金晓峰 董国胜(复旦大学应用表面物理实验室) 磁性金属超薄的MBE外延生长及原位
2002-2003 王广厚(南京大学物理系) 团簇实验技术及团簇结构和物理性质研究
2006-2007 罗二仓(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热声制冷关键技术研究
2006-2007 顾长志(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信息功能纳米材料的制备与物性测量技术
2008-2009 周兴江 中科院物理所
2008-2009 原有进 中科院近代物理所
2010-2011 孙力玲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2010-2011 魏志义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2012-2013 吕力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
2014-2015 白雪冬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2014-2015 何源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2016-2017 张广宇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2016-2017 宣丽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18-2019 王业亮 北京理工大学
2018-2019 郭建东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
2020 高波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2020 周武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2 陈辉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2022 杨建成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饶毓泰物理奖

年份/获奖人及所在单位/获奖项目
1988-1989 王育竹(中科院上海光机所) 光的力学效应研究
1990-1991 叶佩弦 傅盘铭(中科院物理所) 四波混频光谱术
1992-1993 杨东海 王义遒(北京大学) 光抽运铯束频率标准
1994-1995 杨国桢 顾本源(中科院物理所) 光学系统中振幅—相位恢复的普遍理论及其应用
1996-1997 汪承灏(中科院声学所) 对压电晶体中弹性波场和力学振动特性的研究
1998-1999 张仁和(中科院声学所) 浅海与深海水声物理规律的研究
2000-2001 水永安(南京大学声学所) 声波导在压电复合材料非线性声学和声表面波器件中的研究应用
2002-2003 张杰 (中科院物理所) 超短超强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
2004-2005 龚旗煌(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飞秒时间分辨光谱技术及超快光子学新材料研究 
2006-2007 盛政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相对论强激光驱动粒子加速和新型辐射源
2008-2009 龙桂鲁 清华大学物理系
2010-2011 程建春 南京大学
2012-2013 张靖 山西大学
2012-2013 徐红星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
2014-2015 刘运全 北京大学
2016-2017 彭良友 北京大学
2016-2017 张卫平 上海交通大学
2018-2019 肖云峰 北京大学
2018-2019 翟荟 清华大学
2020 李传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 陈黎明 上海交通大学
2022 吴健 华东师范大学
2022 许秀来 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叶企孙物理奖

年份/获奖人及所在单位/获奖项目
1990-1991 李方华 范海福(中科院物理所)高分辨电子显微学中图象处理方法的研究
1992-1993 柳百新(清华大学)固体薄膜中离子束诱导非晶化和分形生长
1996-1997 王迅 侯晓远(复旦大学物理系)多孔硅的发光特性和机理研究
1996-1997 沈保根 成昭华(中科院物理所)新型稀土—铁化合物的结构、相结构及超精细相互作用
2000-2001 秦国刚(北京大学物理系)氧化多孔硅和纳米硅与纳米锗镶嵌氧化硅发光
2000-2001 王鼎盛(中科院物理所)表面磁性与相互作用理论
2004-2005 胡华琛(中国原子能科学院)X射线与中子在非理想单晶中的衍射、消光及其应用
2004-2005 王玉鹏(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低维强关联电子系统的理论研究
2006-2007 向涛(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关联量子现象的微观机理与计算方法研究
2008-2009 陈仙辉(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 王楠林(中科院物理所)
2010-2011 封东来 复旦大学
2010-2011 张广铭 清华大学
2012-2013 段文晖 清华大学
2012-2013 陈延峰 南京大学
2014-2015 卢仲毅 中国人民大学
2014-2015 靳常青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2016-2017 何珂 清华大学
2018-2019 万贤纲 南京大学
2018-2019 雒建林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
2020 张远波 复旦大学
2022 袁辉球 浙江大学
2022 姚宏 清华大学

吴有训物理奖

年份/获奖人及所在单位/获奖项目
1988-1989 邝宇平(清华大学物理系) 重夸克偶素的强子跃迁理论研究
1990-1991 张焕乔 许谨诚 刘祖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自发裂变和中子诱发裂变的瞬发中子多重性研究
1990-1991 陈永寿(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连续γ谱学中的高能磁偶极跃迁
1992-1993 李金 漆纳丁 薛生田(中科院高能所) 北京谱仪上τ轻子质量的精确测量
1994-1995 袁双贵(中科院近代物理所)石双惠(中科院原子核研究所)周书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张立(中科院近代物理所) 185 Hf, 273Th, 202Pt, 90Ru和208Hg新核素鉴别
1994-1995 杜东生(中科院高能所) 重味物理与CP不守恒
1996-1997 孙相富(中科院近代物理所) 杨春祥(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A~130,170,190区核的高自旋态研究
1998-1999 李祝霞 卓益忠   茅广军(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微观输运理论的发展及其在中高能离子碰撞中的应用
1998-1999 张肇西 陈裕启(中科院理论物理所) Bc介子的性质和相关的碎裂函数的研究
2000-2001 徐树威 谢元祥(中科院兰州近代物理所)稀土区质子滴线附近的新核素和新衰变纲图
2002-2003 刘运祚(吉林大学物理学院) 奇-奇核晕带自旋和旋称反转规律的研究
2006-2007 孟杰(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原子核的手征双重带的研究
2006-2007 甘再国(中国科学院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 新核素235Am,259Db及265Bh的合成
2008-2009 邹冰松(中科院高能物理所) 许甫荣(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2010-2011 孙杨 上海交通大学
2010-2011 庄鹏飞 清华大学
2012-2013 徐瑚珊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
2012-2013 任中洲 南京大学
2014-2015 林承键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2016-2017 张玉虎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2018-2019 赵强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
2018-2019 肖志刚 清华大学
2020 郭冰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2020 周善贵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2022 魏龙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2022 刘玉鑫 北京大学

王淦昌物理奖

年份/获奖人及所在单位/获奖项目
2000-2001 李惕碚(中科院高能所)对象重建的直接解调方法
2002-2003 常铁强(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所) 单玉生(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惯性约束聚变(ICF)总体、激光靶耦合理论研究与高功率KrF准分子激光系统研制
2004-2005 马中骐(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转动对称性、束缚态和散射相移 
2008-2009 郑志坚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2010-2011 张闯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2010-2011 李玉同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2012-2013 杨长根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
2012-2013 杨金民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
2014-2015 何红建 清华大学
2016-2017 高原宁 清华大学
2018-2019 朱世琳 北京大学
2018-2019 刘江来 上海交通大学
2020 王建雄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2020 安琪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2 李海波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谢希德物理奖

谢希德(女,1921-2000)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杰出的教育家和国际知名的社会活动家。为纪念她对我国物理学、物理教育以及国际交流做出的突出贡献,鼓励投身于物理研究与物理教育的女物理工作者,中国物理学会和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设立谢希德物理奖。

2006-2007 谢常德 山西大学光电研究所
2006-2007 叶令 复旦大学物理系 教授
2008-2009 邹亚明 复旦大学现代物理所
2008-2009 严燕来 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
2010-2011 金奎娟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2010-2011 胡林 贵州大学
2012-2013 吴令安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
2012-2013 彭茹雯 南京大学
2014-2015 沈肖雁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2014-2015 厚美瑛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2016-2017 王前 北京大学
2016-2017 霍剑青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8-2019 杜世萱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
2020 白海洋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2020 刘冰冰 吉林大学
2021 白海洋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2021 刘冰冰 吉林大学
2023 隋曼龄 北京工业大学
2023 薛鹏 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

黄昆物理奖

为弘扬2001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黄昆先生的科学精神和他在开创我国固体物理学及半导体物理学事业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激励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工作者,根据1999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和科学技术部令第3号《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的规定,遵照黄昆先生的意愿,特设立 “黄昆固体物理和半导体物理科学研究奖”,简称 黄昆物理奖。

2010-2011 杜江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0-2011 陈张海 复旦大学
2012-2013 常凯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
2012-2013 刘仁保 香港中文大学
2014-2015 王亚愚 清华大学
2014-2015 谭平恒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2016-2017 赵建华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2016-2017 王欣然 南京大学
2018-2019 胡江平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
2018-2019 孙庆丰 北京大学
2020 缪峰 南京大学
2020 周树云 清华大学
2021 缪峰 南京大学
2021 周树云 清华大学
2023 向红军 复旦大学
2023 姚望 香港大学

周培源物理奖

为奖励中国物理学工作者的学术成就,加速物理学的发展,周培源基金会设立“周培源物理奖”。本奖奖励在国内外物理学研究中做出创造性成果或运用物理规律解决重大关键问题等方面(近五年内为主)的中国物理学工作者,尤以中青年为主。

2010-2011 欧阳颀 北京大学 周培源物理奖
2012-2013 徐湛 张礼 清华大学
2012-2013 方忠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
2014-2015 叶沿林 北京大学
2016-2017 戴希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2018-2019 陆朝阳(中国科技大学)
2018-2019 陆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所)
2020 范桁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2020 乔从丰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1 范桁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2021 乔从丰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3 刘雄军 北京大学
2023 陆凌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萨本栋应用物理奖

中国物理学会萨本栋应用物理奖。应用物理领域有突出贡献的物理学工作者。

2018-2019 陈理想 厦门大学
2018-2019 张红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
2020 胡伟达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2020 曾和平 华东师范大学
2021 胡伟达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2021 曾和平 华东师范大学
2023 朱瑞 北京大学
2023 陈焕阳 厦门大学